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小孩频繁发热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环境温度过高、代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物理降温、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环境调整、代谢干预等方式缓解。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侵袭。常伴随鼻塞、咽痛症状,体温多波动在38-39℃。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利巴韦林喷雾剂、干扰素α2b栓剂等抗病毒药物。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避免脱水。
链球菌性咽炎、中耳炎等细菌感染会导致反复发热,可能伴有耳痛、扁桃体化脓。血常规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升高。临床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家长应确保足疗程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
川崎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周期性发热,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伴皮疹。需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测,治疗包括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醋酸泼尼松片、托珠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家长需定期监测体温曲线变化。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包裹过厚或室温过高可能导致体温升高。这种非病理性发热通常不超过38℃,解除环境因素后可自行缓解。建议保持室内26℃左右,穿着纯棉透气衣物,无须特殊用药。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异常会引发发热,多伴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需检测甲状腺激素、血糖等指标,使用甲巯咪唑片、胰岛素注射液等控制原发病。家长应建立详细的症状记录供医生参考。
日常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测量体温3次并记录。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适当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发热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若72小时内体温未降至38℃以下,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等退热药,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