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婴儿疝气可通过观察腹股沟或脐部肿块、哭闹时肿块突出、安静时肿块消失等方式判断。婴儿疝气主要有腹股沟疝、脐疝等类型,通常由腹壁肌肉发育不全、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腹股沟疝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柔软包块,可能在婴儿哭闹、咳嗽或用力时突出,安静或平卧时消失。肿块通常无压痛,但发生嵌顿时可能出现红肿、疼痛。腹股沟疝可能与鞘状突未闭合、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小儿外科评估。
脐疝表现为肚脐处圆形隆起,直径1-3厘米,按压时可回纳并有咕噜声。脐疝多因脐环闭合不全导致,早产儿更常见。多数脐疝在2岁前自愈,但直径超过2厘米或长期未愈需就医。
疝气肿块通常在婴儿哭闹、排便等腹压增高时明显突出,安静时缩小或消失。家长可观察婴儿情绪激动时腹股沟或脐部变化,若反复出现可复性包块应警惕疝气。
当疝内容物嵌顿时,婴儿可能出现呕吐、拒食、烦躁不安等肠梗阻表现。嵌顿疝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防止肠管坏死。家长发现婴儿疝块无法回纳伴哭闹加剧时须急诊处理。
长期未治疗的巨大疝气可能影响婴儿进食和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巨大脐疝可能伴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需排查全身性疾病。
家长应避免让婴儿长时间剧烈哭闹,减少腹压增高因素。选择宽松衣物避免摩擦疝块,哺乳后竖抱拍嗝防止腹胀。发现可疑肿块应及时记录出现频率和大小变化,就医时携带记录供医生参考。2岁以下小型脐疝可先观察,但腹股沟疝或反复嵌顿需尽早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