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可能出现电极移位、感染、心律失常、血栓形成、起搏器综合征等副作用。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通过电脉冲刺激维持正常心跳,但植入过程及长期使用可能伴随相关并发症。
电极移位是术后早期常见问题,多发生在植入后1-2周内。电极与心肌接触不良可能导致起搏失灵,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心输出量不足症状。轻度移位可通过调整体位或程控参数改善,严重移位需手术复位。术后1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上肢,定期复查胸片确认电极位置。
囊袋感染发生率约为1-3%,表现为切口红肿、疼痛或渗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病原体,严重感染可导致败血症。术前规范消毒、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风险。一旦发生感染,需取出整个起搏系统并静脉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在对侧重新植入。
起搏器可能诱发室性早搏、房颤等新发心律失常。电极刺激可改变心肌电传导,尤其存在心肌病变时更易发生。程控调整起搏模式、输出能量可能缓解症状,必要时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片、普罗帕酮片治疗。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评估心律失常类型。
电极导线长期留置可能引起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表现为上肢肿胀、静脉曲张,超声检查可确诊。轻度血栓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严重血栓需介入取栓。术后早期活动肢体、穿戴弹力袜有助于预防。
心室单腔起搏时,房室不同步可能导致心排血量下降10-30%,出现乏力、气促等症状。升级为双腔起搏或心脏再同步治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程控延长AV间期、调整起搏比例也可能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更换起搏系统。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需定期随访程控,避免接触强电磁场。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出现发热、心悸等异常及时就诊。日常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举重物或剧烈胸肌锻炼。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K,控制钠盐摄入以维持电解质平衡。术后1、3、6个月需复查起搏器功能,之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