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也受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有所差异。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均存在遗传倾向。1型糖尿病与HLA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家族中有1型糖尿病患者时,直系亲属患病概率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更为明显,父母一方患病时子女患病概率较高,若双方均患病则风险进一步上升。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胰岛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等机制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也可能干扰糖代谢。环境毒素如某些农药、重金属暴露与糖尿病发病存在关联。这些因素与遗传背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疾病发生。
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等。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触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这种类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
妊娠糖尿病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与胎盘激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有关。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发病风险较高。妊娠糖尿病产妇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明显增加,其子女肥胖和糖尿病风险也较高,显示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特点。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可导致继发性糖尿病。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也可能引发糖尿病。这些情况下的糖尿病与特定器官损伤或激素异常有关,遗传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预防糖尿病需要综合干预措施。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保持合理体重,避免腹部肥胖。饮食上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避免久坐。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即使存在遗传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