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小儿斜疝可能由腹壁发育不全、腹内压增高、遗传因素、鞘状突未闭、早产等因素引起,可通过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手术等方式治疗。
婴幼儿腹壁肌肉层较薄弱,尤其腹股沟区存在天然解剖薄弱点。当腹腔脏器经腹股沟管向体表突出时,可形成可复性包块。建议家长避免让患儿剧烈哭闹,减少腹部用力动作,选择宽松衣物减少局部摩擦。
慢性咳嗽、便秘或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压持续升高的情况,可能促使肠管进入未闭合的鞘状突。患儿哭闹时腹股沟区可能出现鹌鹑蛋大小包块,安静平卧后可自行回纳。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大便通畅,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
部分患儿存在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的家族史,胶原纤维合成缺陷可导致腹股沟区支撑力下降。这类患儿可能双侧发病,且术后复发概率略高。建议家长在患儿学步期使用疝气带临时固定,并定期复查。
胚胎期鞘状突正常应在出生后闭合,若未完全闭锁则形成潜在腔隙。当肠管或大网膜进入该通道即形成斜疝,表现为腹股沟区时隐时现的柔软包块。确诊后应避免延误手术时机,防止发生嵌顿风险。
孕34周前出生的早产儿腹股沟管结构发育不完善,鞘状突闭合延迟发生率超过足月儿3倍。这类患儿需在矫正月龄6个月后评估手术指征,术前护理需特别注意防止包块嵌顿,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避免让患儿长时间剧烈哭闹或跑跳,选择易消化食物预防便秘,定期观察腹股沟区变化。术后恢复期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预防感染。若发现术区红肿渗液或发热等症状,应立即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