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恐惧症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造成多方面危害,主要包括情绪障碍、躯体症状、社交回避、职业能力下降及共病风险增加等。恐惧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为对特定对象或情境产生过度、不合理的恐惧反应。
恐惧症患者常伴随持续性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可能引发广泛性焦虑或抑郁状态。典型表现为心悸、出汗、颤抖等自主神经亢进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预期性焦虑,即未接触恐惧对象时仍反复担忧。长期情绪困扰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和决策能力下降。
急性发作时可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等类似心脏病发作的躯体反应,慢性患者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疼痛或睡眠障碍。特定类型恐惧症如幽闭恐惧症可能诱发过度换气综合征,血液恐惧症可能引起血管迷走性晕厥。
社交恐惧症患者会刻意回避聚会、演讲等社交场合,广场恐惧症可能拒绝外出活动,导致人际关系疏离。这种回避行为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孤独感和自我否定,部分患者会通过物质滥用缓解社交压力。
特定职业恐惧如飞行恐惧症可能迫使飞行员转行,演讲恐惧会影响教师授课质量。反复请假或工作效率降低可能导致职业发展受阻,经济压力又会进一步加剧心理负担。
恐惧症患者并发抑郁症的概率显著增高,也可能与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共存。未经治疗的患者可能发展出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强迫性仪式行为或解离症状。
恐惧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如瑜伽或慢跑有助于缓解焦虑。建议采用渐进式暴露疗法配合放松训练,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和酒精。家庭成员需理解患者的回避行为并非故意,鼓励其参与支持团体。若症状持续影响生活,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认知行为疗法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如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可作为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