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宝宝一直用力哼哼唧唧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与胃肠不适、呼吸道问题、神经系统发育或环境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宝宝的状态,若伴随发热、拒奶、精神萎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新生儿期宝宝常通过哼哼唧唧和肢体活动锻炼肌肉力量,尤其在排便排尿或睡眠周期转换时更为明显。这种声音通常短促、无痛苦表情,哺乳后或轻拍背部可缓解。家长可帮助宝宝做被动操促进胃肠蠕动,无须特殊干预。
婴儿肠道发育不完善易积气,表现为蹬腿扭动、面部涨红伴哼哼声。可能与哺乳姿势不当、乳糖不耐受或配方奶温度过低有关。家长需采用飞机抱姿势缓解,哺乳后竖抱拍嗝15分钟,必要时使用婴儿专用西甲硅油乳剂辅助排气。
鼻塞或喉软骨软化可能导致呼吸费力发出哼哼声。检查鼻腔是否有分泌物阻塞,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清洁后,用婴儿吸鼻器轻柔吸引。保持室内湿度在50%左右,避免接触尘螨等过敏原。
3月龄内宝宝神经系统未成熟,容易出现惊跳反射或睡眠不安。表现为突然肢体抖动后哼哼唧唧,裹襁褓或白噪音可改善。若持续出现角弓反张、眼球震颤等异常动作,需排查婴儿痉挛症等疾病。
过冷过热、衣物摩擦或纸尿裤过满都可能导致宝宝通过发声表达不适。家长应确保室温维持在24-26℃,选择纯棉透气衣物,每2小时检查一次纸尿裤。观察宝宝是否出现湿疹、痱子等皮肤问题。
建议家长记录宝宝哼哼唧唧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哺乳期母亲需避免食用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可尝试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道蠕动,使用襁褓巾增加安全感。若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呕吐、腹泻、呼吸急促等表现,应立即前往儿科就诊排查肠套叠、肺炎等疾病。日常注意保持喂养规律,避免过度刺激,提供稳定的睡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