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叶副主任医师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自身免疫损伤及妊娠期激素变化等因素相关。病理机制涉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1型糖尿病与HLA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发病概率显著增高。此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治疗上以胰岛素替代为主,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
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可导致脂肪细胞过度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表现为肝脏、肌肉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患者常伴黑棘皮病或高血压,可通过二甲双胍缓释片、吡格列酮片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长期高糖毒性及脂毒性会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进行性下降。早期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后期出现空腹高血糖。格列美脲片、西格列汀片等促泌剂可用于保留残余β细胞功能。
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胰岛细胞的自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引发T细胞介导的β细胞破坏。起病急骤,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如赖脯胰岛素注射液、地特胰岛素注射液等。
胎盘分泌的孕激素、催乳素等可拮抗胰岛素作用,妊娠中晚期易出现糖耐量异常。产后多数可恢复,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控制措施包括胰岛素治疗如人胰岛素注射液及严格饮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等全谷物,搭配西蓝花、菠菜等深色蔬菜。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波动情况,足部检查预防糖尿病足,出现视力模糊或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血糖控制,避免熬夜和情绪剧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