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炜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营养科
婴儿拉果冻样大便可能与饮食不当、肠道感染、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肠套叠等原因有关。果冻样大便通常表现为黏液状、半透明或带有血丝,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若摄入过多高糖或高淀粉食物,可能导致肠道黏液分泌增加,形成果冻样大便。母乳喂养的母亲饮食中若含较多刺激性食物,也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调整喂养方式后症状通常可缓解,无须特殊治疗。
轮状病毒或细菌性肠炎可能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黏液与炎性分泌物混合排出。常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需就医进行粪便检测。医生可能开具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严重时需补充口服补液盐。
对牛奶蛋白或辅食中某些成分过敏时,肠道免疫反应会促使黏液大量分泌。典型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且带有血丝,可能伴有湿疹。需通过饮食回避试验确诊,必要时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严重过敏需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
先天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生酸性黏液便。大便多呈泡沫状且有酸臭味,可通过呼气试验确诊。建议暂时改用无乳糖奶粉,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
肠道部分套入相邻肠管时,可能排出果冻样血便,这是急症表现。患儿往往突发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可触及包块。需立即就医进行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必要时需行肠切除吻合术。
家长发现婴儿排出果冻样大便时,应记录排便频率、性状变化及伴随症状。母乳喂养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配方奶喂养可尝试少量多餐,冲泡时注意浓度适宜。任何情况下出现血便、持续呕吐或精神萎靡,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日常注意奶瓶消毒与手部清洁,添加辅食应从单一食材开始逐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