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慢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日常护理、物理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慢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鼻咽部疾病、鼓膜穿孔等原因引起。
慢性中耳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滴耳液控制感染。若伴随耳痛或发热,可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症状。对于真菌性中耳炎,需使用克霉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用药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定期复查耳内镜观察疗效。
鼓室成形术适用于鼓膜穿孔长期不愈者,通过修补鼓膜恢复听力。乳突根治术可用于清除严重病变的乳突气房,防止颅内并发症。术后需保持耳部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定期进行听力检测评估手术效果。
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避免游泳或潜水,防止污水进入中耳。戒烟并减少接触二手烟,烟草会刺激咽鼓管黏膜。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增强免疫力。擤鼻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压力过大导致病原体逆行感染。
咽鼓管吹张术可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缓解耳闷胀感。超短波理疗能促进中耳炎症吸收,减轻组织水肿。红外线照射有助于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但急性化脓期禁用。治疗前需清洁外耳道分泌物,确保物理能量有效传导。
肝胆湿热型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肾虚型适用六味地黄丸。外治可采用黄连滴耳液局部消炎,或耳穴贴压刺激听宫、翳风等穴位。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提升正气,但需避开急性感染期。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加重病情。
慢性中耳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及高糖食物,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鱼类、豆制品。注意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若出现耳流脓加重、剧烈头痛或高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并发症。定期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监测听力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