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宝宝觉少可能由生理性需求减少、环境干扰、胃肠不适、维生素D缺乏、睡眠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对症治疗等方式干预。
随着月龄增长,婴幼儿每日睡眠时间会自然缩短。新生儿需睡16-20小时,6月龄降至14-15小时,1岁时约12-14小时。若宝宝清醒时精神饱满、进食正常、生长发育曲线达标,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家长无须过度干预,可记录每日睡眠时长进行纵向对比。
噪音、强光、室温不适等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宝宝睡眠连续性。建议家长保持卧室温度在24-26℃之间,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光线刺激,夜间喂养时使用小夜灯避免强光唤醒。同时需注意避免睡前过度逗玩,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洗澡、抚触、摇篮曲等帮助入睡。
肠绞痛、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统问题可能导致睡眠中断。肠绞痛患儿常出现固定时段哭闹、蜷缩肢体等症状,可尝试飞机抱或顺时针按摩腹部缓解。胃食管反流宝宝平躺时易吐奶,建议喂奶后竖抱20分钟,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若症状持续应就医排除乳糖不耐受等疾病。
维生素D参与神经调节功能,缺乏时可能出现夜惊、多汗、烦躁等表现。足月儿出生后2周起需每日补充400IU维生素D滴剂,早产儿需加倍剂量。家长需定期带宝宝体检监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缺乏严重时可遵医嘱短期使用胆维丁乳进行冲击治疗。
睡眠呼吸暂停、不安腿综合征等病理情况需专业评估。若宝宝睡眠中频繁出现呼吸暂停超过10秒、鼾声如雷、肢体抽动等情况,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对于明确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的患儿,可考虑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减轻鼻腔水肿,重度病例需腺样体切除术治疗。
家长应建立规律的喂养和睡眠时间表,白天适当增加大运动锻炼如俯卧抬头、爬行等消耗体力,但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活动。夜间醒来时不立即喂奶,先尝试轻拍安抚。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睡眠问题仍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发热、体重不增等警示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童保健科或睡眠专科。记录宝宝3-5天的睡眠日记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原因,内容包括入睡/觉醒时间、夜醒次数、伴随症状等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