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朵里掏出黑色硬块可能与耵聍栓塞、外耳道真菌感染、外耳道炎、外伤性血痂或外耳道胆脂瘤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掏挖耳朵。
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油脂与脱落皮屑混合后可能形成黑色硬块状耵聍。长期未清理或外耳道狭窄者更易发生,常伴随耳闷、听力下降。医生可通过生理盐水冲洗或专用器械取出,避免使用尖锐物品自行处理。
曲霉菌等真菌感染会导致黑色絮状或颗粒状分泌物堆积,多与潮湿环境、滥用抗生素滴耳液有关。患者可能出现瘙痒、脱屑,需通过显微镜检查确诊。治疗常用克霉唑滴耳液联合生理盐水清理,保持耳道干燥。
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可能产生黑色脓性分泌物与硬痂,常伴红肿疼痛。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需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急性期需避免沾水,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
掏耳不慎损伤外耳道皮肤后,血液与耵聍混合凝固可形成黑色硬块。可能伴随轻微出血或刺痛感。建议停止掏耳行为,使用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通常1-2周痂皮可自行脱落。
罕见但需警惕的病理情况,角质上皮异常堆积形成白色或黑色团块,可能破坏骨质。表现为持续性耳痛、流脓,需CT检查确诊。治疗需手术清除病灶,术后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洗澡后用棉签轻轻吸干耳道口水分。若出现耳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须立即至耳鼻喉科就诊。儿童出现类似情况家长切勿自行处理,应由专业医生使用耳内镜评估。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预防感染,但不宜长期堵塞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