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主任医师 抚顺市中医院 中风科
有齿痕既可能是脾虚也可能是湿重,需结合舌象、症状及体质综合判断。脾虚者舌淡胖有齿痕伴食欲不振,湿重者舌苔厚腻有齿痕伴肢体困重,两者也可能并存。
脾虚引起的齿痕舌表现为舌体胖大松软,边缘齿痕明显但较浅,舌色淡白无华。常伴有食欲减退、餐后腹胀、大便溏薄不成形等消化功能减弱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气血不足表现。脾虚齿痕的形成与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颗粒、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丸等中成药调理。
湿重导致的齿痕舌多伴随厚腻苔,舌体湿润滑腻,齿痕较深且边缘模糊。典型症状包括头身困重如裹湿布、口黏腻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严重者可出现下肢水肿或皮肤湿疹。此类齿痕与体内水液代谢障碍相关,可考虑使用二妙丸、平胃散、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化湿药物,并配合红豆薏米粥等食疗。
脾虚与湿重并存时,舌象表现为淡胖舌体上有白腻苔,齿痕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症状既有脾虚的消化功能障碍,又见湿重的肢体沉重感,可能伴随晨起痰多、女性带下量多等表现。此类情况需健脾与祛湿同步进行,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或选择附子理中丸配合四妙丸治疗。
寒湿型齿痕舌苔白滑,怕冷喜暖,小便清长,可选用理中汤配合艾灸调理;湿热型齿痕舌苔黄腻,口苦尿黄,易生痤疮,宜用茵陈五苓散或三仁汤清热利湿。观察舌苔颜色、口渴程度及二便情况有助于区分寒热属性,必要时需中医师脉诊确认。
短期出现的齿痕伴舌苔变化多属湿浊停滞,长期存在的齿痕伴舌质淡胖多属脾虚。晨起时舌象最能反映真实体质,需注意齿痕是否随季节、饮食或情绪波动而变化。记录舌象照片对比、症状变化日志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机演变,避免自行长期服用祛湿药损伤脾胃。
日常可通过观察舌苔厚薄变化、齿痕深浅程度及伴随症状初步辨别脾虚与湿重。建议晨起空腹时在自然光下观察舌象,避免染色食物干扰。脾虚者应规律进食易消化食物,适量食用山药莲子粥;湿重者需减少生冷甜腻饮食,用赤小豆冬瓜汤辅助利湿。若齿痕持续加重或伴随明显不适,应及时到中医科就诊,通过脉诊和体质辨识明确证型,避免误判病机延误调理时机。调理期间忌暴饮暴食,注意腹部保暖,适度练习八段锦等健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