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四岁小孩耳朵有大耳屎可能与遗传因素、耵聍分泌旺盛、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炎、异物刺激等原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处理。
部分儿童因遗传性体质导致耵聍腺分泌较黏稠,容易形成块状耳屎堆积。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双侧耳道同时存在干燥硬结,可能伴随轻度听力下降。家长需定期用儿童专用挖耳勺配合照明工具观察耳道,发现异常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避免自行掏挖导致外耳道损伤。医生可能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冲洗处理。
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时,外耳道耵聍腺分泌量可能超过正常排出速度,逐渐积累形成大块耳屎。这种情况常见于饮水不足或环境干燥时,耳屎多呈黄褐色粘稠状。家长需保持孩子每日饮水量,可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若已形成硬结,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软化后由专业器械取出。
发育性外耳道狭窄会使耳屎自然排出受阻,逐渐堆积成硬块。此类儿童常表现为单侧耳道堵塞,可能伴随抓耳动作。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挠耳朵时,应避免用棉签清理,防止将耳屎推向深处。需通过耳内镜检查确认后,由医生使用耵聍钩或吸引器处理,必要时配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的外耳道炎会导致炎性分泌物与耳屎混合,形成潮湿团块。患儿可能出现耳痛、耳痒或渗液症状。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拒绝侧卧或触碰耳朵,及时使用医生开具的氯霉素滴耳液控制感染。治疗期间要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
儿童玩耍时将小玩具、食物碎屑等塞入耳道后,异物会刺激耵聍腺异常分泌,包裹异物形成巨型耳屎栓。这种情况往往有突发单侧耳道堵塞史,可能伴随异味分泌物。家长切勿自行夹取,应立即就医通过耳内镜探查,医生可能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配合显微器械取出。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每三个月带孩子进行耳道检查,避免使用棉签等工具自行清理。洗澡后及时擦干耳廓水分,游泳时佩戴专业耳塞。饮食方面适当增加维生素A和锌的摄入,如胡萝卜、南瓜籽等,有助于维持耵聍正常代谢。发现孩子出现抓耳、听力下降或耳痛等症状时,须在24小时内到耳鼻喉科就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