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光疗、输血、药物等方式干预。溶血性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黄染、嗜睡、喂养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
母婴ABO或Rh血型不合是常见原因,母亲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红细胞破坏。患儿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需通过血清学检查确诊。光疗是首选治疗,严重时需输注免疫球蛋白或换血治疗。家长需监测黄疸进展,避免延误就医。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红细胞易破裂。接触樟脑丸、感染或某些药物可能诱发溶血。患儿黄疸进展快,尿液呈浓茶色。确诊需进行酶活性检测,治疗包括停用诱因药物、补充碳酸氢钠注射液,必要时输注洗涤红细胞。
败血症、TORCH感染等可引起红细胞膜损伤。患儿常伴发热、反应差,血培养及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体。除光疗外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巨细胞病毒感染需用更昔洛韦注射液。家长需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异常血红蛋白病在新生儿期即可表现溶血。患儿多有家族史,伴随面色苍白、生长发育迟缓。基因检测可确诊,轻症补充叶酸片,重症需规律输注去白红细胞。家长应定期随访血红蛋白电泳结果。
新生儿维生素E缺乏、机械性损伤如产伤也可导致溶血。早产儿更易发生,需检测凝血功能。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E软胶囊、纠正凝血异常,挤压伤患儿需用苯巴比妥片诱导肝酶活性。哺乳母亲应避免进食蚕豆等可能加重溶血的食物。
日常护理需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黄疸变化,按需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接触樟脑制品。若发现黄疸蔓延至四肢、嗜睡或拒奶,应立即就医。出院后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接种疫苗前需评估溶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