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牙齿外突可通过佩戴矫治器、正颌手术、功能性矫治器、隐形矫治、拔牙矫正等方式治疗。牙齿外突通常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牙槽骨发育异常、乳牙早失、龋齿等因素引起。
固定矫治器如金属托槽或陶瓷托槽通过持续施加压力使牙齿移动。适用于中重度牙齿拥挤或外突,需定期调整弓丝力度。矫正过程中可能出现短暂牙齿酸痛、口腔黏膜磨损,需配合使用正畸蜡保护。常见并发症包括牙根吸收、牙龈炎,需加强口腔清洁并使用含氟牙膏。
针对严重骨性前突需联合正畸-正颌治疗,通过截骨术调整上下颌骨位置。术前需进行1-2年牙齿排齐准备,术后配合颌间牵引固定。可能出现术后出血、神经损伤等风险,需严格遵循流质饮食。适用于下颌后缩伴开合等复杂病例,恢复期需6-8周。
活动矫治器如肌激动器可引导颌骨生长改良,适用于8-12岁替牙期儿童。通过改变口周肌力平衡促进下颌发育,每日需佩戴12-14小时。可能出现发音障碍、唾液增多等适应期反应,需定期复查调整加力装置。对单纯牙性前突效果有限。
透明牙套通过计算机设计分步移动牙齿,每2周更换新矫治器。适合轻度外突且自律性强的患者,需每日佩戴20-22小时。可能出现附件脱落、矫治器染色等情况,进食时需摘除并清洁牙齿。矫正精度略低于固定矫治,但美观性更优。
对于严重拥挤病例可能需要拔除前磨牙创造间隙,常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拔牙后通过关闭间隙内收前牙,需配合使用橡皮筋或种植支抗。可能出现邻牙倾斜、黑三角等风险,需精细调整咬合关系。拔牙决策需基于头影测量分析。
矫正期间应避免啃咬硬物,使用正畸专用牙刷及牙缝刷清洁托槽周围。每餐后漱口并使用冲牙器清除食物残渣,定期进行专业洁牙预防釉质脱矿。佩戴活动矫治器需用冷水冲洗避免变形,矫治结束后需长期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建议每3个月复查咬合情况,成年患者矫正周期通常需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