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大便有点稀可能由饮食不当、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短时间内摄入过多生冷、辛辣或高脂食物可能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大便稀溏。过量食用西蓝花、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建议暂停刺激性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馒头等食物,观察2-3天症状是否缓解。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引发急性肠炎,常见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多伴随腹痛、低热症状。粪便可能呈水样或蛋花汤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补液盐等药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反复出现且排便后腹痛缓解。可能与精神压力、内脏高敏感性有关。建议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诱因,医生可能开具匹维溴铵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等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
先天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者摄入牛奶后,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气,引发腹胀、稀便。可通过无乳糖饮食试验确认,选择舒化奶或补充乳糖酶制剂。注意酸奶、奶酪等乳制品也可能含乳糖。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可能引起黏液脓血便伴腹泻,通常伴随体重下降。需通过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可能涉及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抗炎药物,严重时需生物制剂干预。
持续3天以上稀便或伴随发热、血便时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可适当补充苹果、香蕉等富含果胶的食物帮助成形粪便,烹饪时确保食材彻底加热。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症状缓解前暂缓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