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消化科

小儿厌食、拒食怎么治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厌食怎么办 吃什么药管用治疗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微量元素缺乏、心理因素有关,可以遵医嘱使用健胃消食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健胃消食片含有山楂、麦芽等成分,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可补充锌元素,锌缺乏会影响味觉敏感度导致厌食。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厌食症状。这些药物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如锌缺乏需配合补锌,消化不良需配合益生菌调理。

日常可给孩子准备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食物,营造轻松就餐环境,避免强迫进食。适当增加山药、山楂、小米等健脾开胃食物的摄入,保证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引起小儿厌食症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厌食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喂养方式不当、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部分儿童对食物气味或质地的敏感性增强,表现为长期食欲低下。喂养方式不当包括强迫进食、餐前零食过多、饮食结构单一等行为,容易使儿童产生抵触心理。胃肠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会直接影响进食欲望,常伴随腹胀、恶心等症状。

日常需注意营造轻松就餐环境,避免强迫喂食,可尝试少量多餐并搭配色彩丰富的食物。若症状持续或伴随体重下降,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儿厌食怎么办 五方法让小儿胃口慢慢变好?

小儿厌食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进食习惯、补充微量元素、中医推拿、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调整饮食结构需减少零食摄入,增加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牛肉等,避免强迫进食。培养进食习惯需固定用餐时间,营造轻松就餐环境,鼓励自主进食。补充微量元素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甘草锌颗粒等锌制剂。中医推拿可选择捏脊、摩腹等手法刺激脾胃功能。药物治疗适用于病理性厌食,如脾虚积滞可选用醒脾养儿颗粒、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胃阴不足可选用养胃舒颗粒。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日常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促进消化,避免餐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中医小儿厌食类型及表现?

小儿厌食在中医中可分为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肝郁脾虚型、食积内停型、湿热蕴脾型等类型,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拒食、食量减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症状。

1、脾胃气虚型

脾胃气虚型厌食多因先天不足或喂养不当导致,患儿常见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精神疲倦等症状。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细弱。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方剂调理,配合捏脊、推拿等外治法改善脾胃功能。

2、脾胃阴虚型

脾胃阴虚型患儿多因长期偏食辛辣或热病伤阴所致,表现为口干喜饮、食欲差但喜冷食、大便干结、手足心热等症状。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脱。治疗宜养阴和胃,常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方剂,日常可食用百合、银耳等滋阴食材。

3、肝郁脾虚型

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患儿除厌食外,常伴烦躁易怒、嗳气、胁肋胀闷等表现,舌边偏红,苔薄黄。治疗需疏肝健脾,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家长需注意营造轻松进食环境。

4、食积内停型

因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导致食滞中焦,表现为拒食伴口气酸臭、脘腹胀满、呕吐酸腐食物残渣等症状。舌苔厚腻,脉滑。治疗以消食导滞为主,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方剂常用,可配合山楂、鸡内金等消食药材食疗。

5、湿热蕴脾型

多见于夏季或湿热环境,患儿食欲减退伴口黏口苦、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需清热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三仁汤等方剂,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甜食。

家长发现孩子持续厌食应及早就医,避免强行喂食。日常可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如山药粥、南瓜糊等,配合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注意观察孩子排便、睡眠及情绪变化,记录饮食情况供医生参考。中医调理期间须遵医嘱服药,避免自行更改剂量,治疗周期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需保持耐心。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中医小儿厌食是什么病?

小儿厌食在中医称为小儿厌食症,属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进食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或拒食。该病可能与喂养不当、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外感邪气、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为主,常用推拿、中药贴敷、捏脊等非药物疗法,严重时需配合中药汤剂调理。

1、喂养不当

长期强迫进食、零食过多或饮食结构单一会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表现为进食时哭闹、咀嚼缓慢,舌苔厚腻。建议家长建立规律进食习惯,避免追喂哄喂,可配合山楂、麦芽等消食食材煮粥。推拿可选用清补脾经、揉板门等手法。

2、情志失调

紧张家庭环境或过度训斥易导致肝气犯胃。常见餐前腹痛、进食时情绪低落,指纹青紫。需减少就餐时压力,通过游戏引导进食兴趣。中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配合按揉太冲穴疏肝理气。

3、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脾所致,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大便溏稀。宜用太子参、茯苓等健脾食材,推荐四君子汤为基础方。捏脊疗法从长强穴至大椎穴反复提捏,每日3-5遍改善消化功能。

4、外感邪气

夏季湿邪困脾或风寒袭胃可引起暂时性厌食,多伴舌苔白腻或发热。需先祛除外邪,湿热型用藿香正气散,风寒型予葱豉汤。恢复期可用焦三仙煮水代茶饮消食开胃。

5、先天禀赋不足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常见脾胃发育迟缓,伴随生长发育落后。需长期调理,可选用参苓白术散配合艾灸足三里。家长应记录生长曲线,定期评估营养状况。

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就餐环境愉悦,避免餐前1小时进食零食。夏季可适量食用酸甜口味的乌梅汤、山楂糕等开胃食品,冬季推荐山药红枣粥温补脾胃。若持续2周以上进食量不足日常需求量的60%,或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表现,应及时至中医儿科就诊。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推拿干预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中药调理须根据证型个体化配伍,不建议自行使用成药。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阴道炎 睑缘炎 尿潴留 法布里病 肺芽生菌病 结节性痒疹 加利福尼亚脑炎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扁桃体周围蜂窝组织炎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