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褥疮可通过定期翻身、伤口清创、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褥疮通常由长期受压、营养不良、皮肤潮湿、血液循环障碍、感染等原因引起。
1、定期翻身帮助老人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减轻局部皮肤受压。使用气垫床或减压垫分散压力,避免骨突部位持续受压。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对皮肤的损伤。
2、伤口清创对已形成的褥疮进行规范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出液。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浅表溃疡可用水胶体敷料,深度溃疡可能需要藻酸盐敷料。
3、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感染性褥疮需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局部镇痛药物,如利多卡因凝胶。
4、物理治疗采用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超声波治疗可帮助消炎消肿,改善局部微循环。电刺激疗法有助于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愈合时间。
5、手术治疗对于深度溃疡或大面积坏死,可能需要进行清创手术。严重病例需行皮瓣移植术覆盖创面,促进愈合。手术前后需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术后感染。
护理褥疮老人需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每日检查皮肤状况,保持清洁干燥。适当进行被动运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心理护理同样重要,给予老人充分关爱和鼓励。褥疮愈合后仍需持续预防,避免复发。如发现伤口恶化或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
长期卧床褥疮可通过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减压装置、局部用药、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褥疮通常由局部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皮肤潮湿、感染等因素引起。
1、定期翻身每两小时协助患者改变体位,避免骨突部位持续受压。可采用30度侧卧位交替,使用枕头支撑身体空隙。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拽摩擦皮肤。建立翻身记录卡,确保执行规范性。
2、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洁受压部位,禁用刺激性洗剂。大小便后及时清理会阴,选择吸湿性好的棉质衣物。皮肤皱褶处可扑撒医用滑石粉,出现浸渍时使用造口护肤粉。床单须平整无碎屑,潮湿立即更换。
3、减压装置采用交替式充气床垫分散压力,骨突处贴敷泡沫敷料缓冲。轮椅坐垫选择凝胶材质,足跟部悬挂减压。所有减压设备需每日检查是否漏气变形,避免局部形成新的压力点。
4、局部用药一期红斑期可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血液循环,二期水疱破损处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坏死组织需清创后外敷康复新液,深部溃疡配合生长因子凝胶。所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手术治疗对于深度溃疡合并骨髓炎者,需行坏死组织切除联合负压引流。大面积缺损可采用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需严格制动。手术前后需加强营养支持,血红蛋白需维持在90g/L以上。
预防褥疮需建立多维度护理方案。每日检查全身皮肤情况,重点观察骶尾、足跟等骨突部位。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不少于1.2g/kg,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维持肌肉张力,使用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家属需学习正确的护理手法。出现皮肤发红、破溃等情况时须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脚外踝骨髓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发热乏力等症状。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骨质破坏、窦道形成等病理改变。
1、局部红肿热痛脚外踝骨髓炎早期常见患处皮肤发红肿胀,触摸有温热感,持续钝痛或搏动性疼痛,夜间可能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和炎性介质释放,按压时疼痛明显。患者常因疼痛拒绝触碰患肢,儿童可能出现避痛性跛行。
2、活动受限踝关节活动度显著下降,行走时疼痛加剧,严重时无法负重。炎症波及关节腔时可引起反应性滑膜炎,导致关节僵硬。长期制动可能继发肌肉萎缩,需与创伤性关节炎鉴别。
3、全身症状急性期可能出现寒战高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伴随头痛乏力。慢性骨髓炎患者可见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消耗性表现。血液检查常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和C反应蛋白异常。
4、骨质破坏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侵蚀、骨膜反应或死骨形成,X线早期可能仅见软组织肿胀,2周后逐渐出现虫蚀样骨质缺损。CT能更早发现骨皮质破坏,MRI对骨髓水肿敏感度较高。
5、窦道形成慢性骨髓炎患者皮肤可能出现反复破溃流脓,形成通向骨组织的窦道,分泌物培养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窦道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瘢痕组织增生影响愈合。
脚外踝骨髓炎患者需保持患肢制动抬高,避免负重活动。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瘦肉、鱼类、西蓝花等促进组织修复。急性期建议冰敷缓解肿痛,慢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利福平等抗菌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要病灶清除手术。出现持续发热或创面渗液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和影像学检查。
褥疮水泡通常需要根据水泡破损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未破损的小水泡可保持干燥观察,已破损或感染的水泡需清创消毒并外用药物。褥疮水泡处理主要有局部消毒、药物外敷、创面保护、控制感染、定期换药等方法。
1、局部消毒使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碘伏清洁创面,避免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消毒时从水泡边缘向中心环形擦拭,已破溃的水泡需清除坏死表皮组织。消毒后保持创面干燥通风,避免纱布粘连伤口。
2、药物外敷未感染的小水泡可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合并感染时可选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磺胺嘧啶银乳膏。深部褥疮水泡需配合水胶体敷料吸收渗液,药物使用需遵医嘱。
3、创面保护使用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隔离摩擦,翻身时避免直接压迫水泡部位。骶尾部水泡建议采用侧卧30度体位交替减压。不可自行刺破水泡,较大张力性水泡需由医护人员无菌抽吸。
4、控制感染出现脓性分泌物、周围红肿热痛时提示感染,需进行创面细菌培养。轻度感染可外用抗菌药物,严重感染需口服头孢氨苄或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需静脉用药。
5、定期换药根据渗出情况每1-3天更换敷料,换药时观察创面愈合进展。坏死组织较多的创面需配合清创术。长期不愈的褥疮水泡可能需要负压引流或皮瓣移植等手术治疗。
褥疮水泡护理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每日保证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分散压力。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大小便失禁患者需及时清洁会阴。监测水泡周围皮肤温度及颜色变化,出现紫绀、皮温升高或渗液异味应及时就医。康复期可进行关节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
褥疮初期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改变体位、使用减压垫、局部用药、营养支持等方式处理。褥疮通常由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皮肤潮湿、摩擦刺激等原因引起。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洁受压部位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酒精类产品。清洁后完全擦干水分,尤其注意皮肤皱褶处。对于失禁患者需及时更换尿布,必要时使用皮肤保护膜隔离排泄物刺激。
2、定期改变体位卧床患者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坐轮椅者每15分钟做减压抬臀动作。翻身时采用30度侧卧位交替,避免直接压迫骨突部位。可使用枕头、泡沫楔形垫等辅助保持体位。
3、使用减压垫选择交替式充气床垫、记忆棉垫或凝胶垫分散压力。骨突处可加用环形减压垫,但需注意避免产生新的压力点。定期检查减压装置是否正常工作,确保压力均匀分布。
4、局部用药出现红斑时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破损创面需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禁止在创面随意使用消毒剂或粉剂,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银离子敷料控制感染。
5、营养支持每日保证足够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乳制品等。补充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促进胶原合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监测血清白蛋白等指标,维持正氮平衡。
褥疮初期护理需建立个体化翻身记录表,每日评估皮肤状况并拍照记录。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糖水平,改善贫血等并发症。家属需学习正确搬运技巧,避免拖拽造成皮肤摩擦损伤。若72小时内红斑未消退或出现水疱、渗液等进展表现,应立即就医进行专业伤口处理。长期卧床者建议使用压力分布监测系统,定期接受康复科或伤口护理门诊随访。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