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手足口病

两岁男孩手足口最严重的是目前高烧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笑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手足口病严重会怎样?

手足口病严重时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通常表现为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或无力、呼吸急促、皮肤发花等症状。病毒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无菌性脑膜炎或脑炎,患儿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心肌受累时可出现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循环功能障碍表现。

极少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或瘫痪。病毒性脑干脑炎可能引起颅神经麻痹,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个别病例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重症监护治疗。3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或感染EV71型肠道病毒时重症风险较高。

家长发现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频繁呕吐、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表现时,应立即就医。预防重症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危险信号,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交叉感染。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关重症病例,但需注意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孩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小孩手足口病会传染,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粪口途径传播。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皮疹等症状。

手足口病传染性较强,病毒可通过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排出体外。健康儿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物品后可能感染。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或近距离交谈时,飞沫中的病毒也可能导致传播。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少数情况下,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胎盘由孕妇传给胎儿。新生儿接触母亲产道分泌物或血液时也存在感染风险。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接触病毒后更易发病,且可能出现重症表现。

患儿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疱疹结痂前均具有传染性。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常温下可存活数天。家长需做好患儿隔离,对其分泌物、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接触患儿前后要彻底洗手,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物品。患儿应居家休息至症状完全消失,通常需要隔离7-10天。托幼机构发现病例时应及时报告,采取消毒和晨检措施。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跟手足口病小朋友玩会被传染手足口病吗?

跟手足口病小朋友玩可能会被传染手足口病,但通过规范防护可降低感染概率。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通过密切接触、飞沫或污染物传播。

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初期传染性较强,其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若直接接触患儿分泌物或共用玩具、餐具等物品,病毒可能通过口腔或鼻腔黏膜进入体内。与患儿共处密闭空间时,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也可能导致感染。规范洗手、避免密切接触、及时消毒污染物可有效阻断传播途径。

部分人群接触病毒后可能成为无症状携带者,虽未发病但仍具传染性。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婴幼儿感染后症状可能较重,需特别关注。若接触患儿后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避免儿童与确诊患儿密切接触,教导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患儿使用过的玩具、餐具等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发现病例时,需做好晨检和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手足口病抽血可以查得出来吗?

手足口病一般可以通过抽血检查辅助诊断,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测综合判断。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检测方式包括血清学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由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检查手段。

血清学抗体检测是手足口病常用的血液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辅助诊断。发病初期抗体水平可能较低,建议在病程3-5天进行检测以提高准确性。该检查可帮助区分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等常见病原体,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部分情况下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如检测时间过早、免疫应答延迟或特殊病毒株感染等。此时需结合咽拭子、粪便等样本的病毒核酸检测提高检出率。重症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心肌酶谱等附加血液检查评估器官功能损害。

手足口病确诊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如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发热等症状。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治疗期间需注意隔离防护,保持皮肤清洁,提供温凉流质饮食。恢复期应继续观察1-2周,警惕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疫苗间隔多久打第二针?

手足口病疫苗第二针一般间隔1个月接种。具体接种时间需根据疫苗种类和接种程序决定,建议遵循当地疾控中心或接种单位的安排。

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目前国内上市的疫苗为灭活疫苗。基础免疫程序通常需要接种2剂次,两针间隔时间通常为28天至1个月。对于6月龄至3岁儿童,首剂可在6月龄后接种,第二剂在首剂接种后1个月完成。若因特殊情况延迟接种,两针间隔时间最长不超过2个月,延迟接种不会影响疫苗效果,但应尽快补种完成全程免疫。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每次接种剂量为0.5毫升。完成全程接种后可产生有效免疫保护,保护效力可持续1年以上。

接种后需在接种单位留观30分钟,观察是否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不良反应。日常应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高热、严重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家长需做好儿童手卫生管理,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季节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营养均衡和充足睡眠以增强免疫力。若发现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隔离治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高血压 鼻窦囊肿 肾错构瘤 肱骨头骨折 卡波西肉瘤 化脓性关节炎 矢状窦旁脑膜瘤 成人T细胞白血病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