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推拿科

小儿推拿基本常识有哪些?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婴儿退烧的推拿手法?

婴儿退烧可通过推拿手法辅助缓解,常用方法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揉太阳穴、掐揉二扇门。推拿前需确保环境温暖、操作者手部清洁,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

1、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是小儿退烧的常用手法,操作时用食指和中指指腹从腕横纹中点推向肘横纹中点,重复进行200-300次。该手法通过刺激心包经穴位帮助散热,适用于风热型发热,伴随面红、口渴等症状。推拿力度需轻柔,避免摩擦皮肤发红。

2、退六腑

退六腑需从前臂尺侧缘的肘横纹推至腕横纹,重复100-200次。此手法针对高热实证,通过泻脏腑积热达到降温效果,适用于体温超过38.5℃且伴有便秘的情况。操作时可用少许爽身粉减少摩擦,推拿后需补充温水。

3、推脊

推脊手法要求食指中指并拢,从大椎穴沿脊柱向下直推至尾骨,重复50-100次。该法能疏通督脉阳气,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效果显著,尤其适合伴有畏寒、鼻塞的婴儿。操作时注意避开脊柱骨突部位,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度。

4、揉太阳穴

用拇指指腹轻揉太阳穴50-100次,可缓解发热引起的头痛烦躁。此手法适用于各种类型发热的辅助治疗,特别对伴有哭闹不安的婴儿效果明显。操作时需固定婴儿头部,避免按压眼球,双侧交替进行。

5、掐揉二扇门

二扇门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两侧凹陷处,掐揉此穴50次有助于发汗解表。该手法多用于风寒型发热初期,配合其他退烧手法可增强效果。操作时用拇指指甲轻掐后揉动,注意控制力度避免皮肤破损。

婴儿推拿退烧需在发热初期配合物理降温使用,室温保持26℃左右,穿着透气棉质衣物。推拿前后可适量喂服温水,避免空腹操作。若推拿30分钟后体温未降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哺乳期母亲需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影响母乳质量。推拿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2小时复测一次,并记录退烧效果以便医生评估。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宝宝积食推拿手法?

宝宝积食可通过推拿手法缓解,常用手法有清胃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捏脊等。积食多因饮食不当或脾胃功能较弱导致,推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家长不可自行尝试。

一、清胃经

清胃经位于拇指桡侧缘,从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该手法能清泻胃火,缓解因积食引起的口臭、食欲不振。操作时需用拇指指腹轻柔推动,每次持续3-5分钟。注意推拿力度要均匀,避免损伤宝宝皮肤。

二、运内八卦

运内八卦是以掌心为圆心,用拇指指腹顺时针画圈按摩。此手法可调理脾胃气机,改善腹胀、便秘等症状。操作时需保持手掌温度适宜,画圈范围约硬币大小,频率每分钟60-80次。推拿前后可配合热敷增强效果。

三、揉板门

揉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处,用拇指指端按揉该穴位。该手法能消食导滞,适用于呕吐、腹泻等积食症状。操作时力度要轻柔,以宝宝不抗拒为度,每次揉按100-300次。注意观察宝宝反应,出现哭闹需立即停止。

四、摩腹

摩腹是沿脐周顺时针环形按摩,能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操作时手掌紧贴腹部,力度以皮肤轻微凹陷为宜,每次5-10分钟。建议在进食1小时后进行,避免刚吃完饭立即推拿引起不适。

五、捏脊

捏脊是从尾骨至大椎穴沿脊柱两侧提捏皮肤,可调节整体脏腑功能。操作时用拇指与食指捏起皮肤向上推移,每次3-5遍。该手法需专业人员操作,家长切勿模仿以免损伤宝宝脊柱。

推拿治疗需配合饮食调整,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少量多餐喂养。避免生冷、油腻及高糖食物,两餐之间可适量饮用温开水。日常可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促进消化,若积食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肠梗阻等器质性疾病。推拿前后注意保暖,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摄氏度为宜。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拉肚子推拿什么部位?

拉肚子可通过推拿天枢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关元穴、脾俞穴等部位缓解症状。腹泻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感染等因素有关,推拿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

1、天枢穴

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两寸处,属于足阳明胃经。推拿该穴位能帮助缓解腹胀腹痛,促进肠道蠕动恢复正常。操作时用拇指指腹以适中力度按揉,每次持续几分钟。注意避免在急性感染性腹泻或严重脱水时过度刺激该穴位。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推拿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采用点按结合揉捏的手法,能缓解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腹泻。孕妇及皮肤破损者需谨慎操作。

3、中脘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处。推拿此穴位能调和胃气,适用于饮食积滞引起的腹泻。可用掌根顺时针方向轻柔摩动,配合热敷效果更佳。急性胃肠炎发作期间应暂停推拿。

4、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三寸处。推拿该穴位可温补下焦,对脾肾阳虚型腹泻有辅助改善作用。建议用拇指垂直向下按压,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推拿前后需注意腹部保暖。

5、脾俞穴

脾俞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处。推拿此穴能增强脾脏运化功能,适合长期腹泻患者。需他人协助采用按揉或叩击手法,力度需均匀柔和。骨质疏松者应避免重力叩击。

推拿治疗腹泻需配合饮食调理,建议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避免生冷油腻。适当补充淡盐水预防脱水,症状持续超过三天或出现发热、血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推拿前后注意手部清洁消毒,操作环境保持温暖避风。慢性腹泻患者可每周进行两到三次规律推拿,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排除器质性疾病。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推拿治疗近视的效果如何?

推拿治疗近视的效果有限,无法逆转真性近视,仅可能对缓解视疲劳和假性近视有一定帮助。近视的发生与眼轴增长、角膜曲率改变等器质性变化有关,推拿无法改变这些结构异常。改善视力主要有佩戴眼镜、角膜塑形镜、屈光手术等方法。

推拿通过按摩眼周穴位可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暂时缓解因长时间用眼导致的睫状肌痉挛,对假性近视或视疲劳引起的视力模糊可能有短期改善作用。但真性近视患者的眼轴已发生不可逆延长,推拿无法缩短眼轴或改变角膜形态。临床研究显示推拿对近视度数进展的控制作用缺乏明确证据,其效果远低于光学矫正或药物干预。

部分机构宣称推拿可治愈近视,多存在夸大宣传。高强度眼部推拿可能造成视网膜震荡、角膜擦伤等风险。儿童眼球壁较薄,不当操作可能导致更严重损伤。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明确将近视矫正机构宣称能治愈近视的行为列为虚假宣传,真性近视患者应优先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的科学矫正方案。

近视患者日常应注意用眼卫生,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饮食中适量补充维生素A、叶黄素等营养素,定期进行专业验光检查。若发现儿童出现眯眼、揉眼等行为,应及时到眼科就诊,通过散瞳验光明确近视性质,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等矫正方式,18岁以上成人可考虑屈光手术。任何宣称能治愈近视的非医疗手段均需谨慎对待。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小儿炎症发热的推拿部位?

小儿炎症发热可通过推拿特定穴位辅助退热,常用部位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柱、揉大椎、掐合谷。推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发热持续或体温过高应及时就医。

1、清天河水

位于前臂内侧正中线,从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时用食指中指指腹自腕向肘直推,具有清热解表作用,适用于外感发热。推拿时需配合介质减少摩擦,单次操作约3分钟,可重复进行。该手法能促进汗腺分泌,帮助散热。

2、退六腑

在前臂尺侧缘,从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自肘向腕直推,可清热解毒。该穴位对脏腑积热引起的发热效果显著,如伴有口臭便秘时适用。操作时注意力度均匀,皮肤微红即可,避免过度刺激。

3、推脊柱

沿脊柱从大椎至长强穴成一直线。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直推,能调和阴阳平衡体温。该手法对持续低热效果较好,推拿时可配合捏脊手法增强效果。操作时需保持患儿俯卧位,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揉大椎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拇指指端按揉该穴位,可发散风热解表退烧。适用于感冒初期恶寒发热,操作时配合轻拍手法效果更佳。注意观察患儿反应,出现哭闹需暂停操作。

5、掐合谷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近第二掌骨中点处。用拇指指甲掐按该穴位,能清热镇痛缓解头痛。适用于发热伴头痛症状,操作时间不宜过长,每次10秒间歇进行。皮肤娇嫩者可用指腹代替指甲按压。

推拿治疗需在38.5℃以下进行,高热患儿应优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操作前清洁双手修剪指甲,使用爽身粉等介质保护皮肤。推拿后适当补充温水,保持环境通风。若发热超过24小时不退,或出现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须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日常应注意随气温增减衣物,饮食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休息。推拿仅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正规医疗。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脓气胸 软骨瘤 食道癌 铊中毒 脑结核瘤 股骨干骨折 倾倒综合症 上腔静脉综合征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