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内科

针灸6天乳腺结节没了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肩袖损伤针灸哪几个部位?

肩袖损伤可通过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包括肩井、肩髃、肩髎、天宗、臂臑等。针灸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1、肩井穴:位于肩部最高点,针灸此穴可缓解肩部疼痛和僵硬,常用于肩周炎和肩袖损伤的治疗。针灸时采用直刺法,深度约1-1.5寸,留针20分钟。

2、肩髃穴:位于肩峰前下方凹陷处,针灸此穴有助于缓解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针灸时采用斜刺法,深度约0.5-1寸,留针15-20分钟。

3、肩髎穴:位于肩峰后下方凹陷处,针灸此穴可改善肩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针灸时采用斜刺法,深度约0.5-1寸,留针15-20分钟。

4、天宗穴:位于肩胛骨冈下窝中央,针灸此穴可缓解肩背部疼痛和僵硬。针灸时采用直刺法,深度约0.5-1寸,留针15-20分钟。

5、臂臑穴:位于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针灸此穴可缓解肩部疼痛和肌肉紧张。针灸时采用直刺法,深度约0.5-1寸,留针15-20分钟。

肩袖损伤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肩部,保持适当的活动范围,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鱼类、蔬菜和水果,有助于组织修复。适当进行肩部拉伸和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可增强肩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促进康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结合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进一步改善病情。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腰椎间盘突出针灸哪些部位?

腰椎间盘突出可通过针灸刺激腰阳关、肾俞、委中、环跳、承山等穴位缓解症状。腰椎间盘突出通常由长期不良姿势、腰部劳损、椎间盘退行性变、外伤、遗传等因素引起。

1、腰阳关: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针灸此穴位有助于缓解腰部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椎间盘修复。治疗时可配合热敷或艾灸,增强效果。

2、肾俞: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灸此穴位可补肾壮腰,缓解腰部酸软无力。治疗时可结合推拿手法,放松腰部肌肉。

3、委中:委中位于腘横纹中点,针灸此穴位可疏通下肢经络,缓解下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治疗时可配合拔罐,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4、环跳: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针灸此穴位可缓解臀部及下肢疼痛。治疗时可结合电针疗法,增强刺激效果。

5、承山:承山位于小腿后侧腓肠肌肌腹下方凹陷处,针灸此穴位可缓解小腿肌肉紧张和疼痛。治疗时可配合按摩,放松下肢肌肉。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腰部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等,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必要时及时就医。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脚踝扭伤针灸哪个部位?

脚踝扭伤可通过针灸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等穴位进行治疗。针灸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加速组织修复。

1、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针灸足三里能够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增强身体修复能力,对扭伤后的肿胀和疼痛有缓解作用。

2、昆仑: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针灸昆仑穴有助于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特别适用于脚踝外侧扭伤的情况。

3、太溪:太溪穴位于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针灸太溪穴能够补肾益气、强健筋骨,对脚踝内侧扭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解溪:解溪穴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针灸解溪穴能够疏通经络、消肿止痛,适用于脚踝扭伤后的局部肿胀和疼痛。

5、丘墟:丘墟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外踝尖与第五跖骨粗隆之间的凹陷处。针灸丘墟穴有助于缓解脚踝外侧的疼痛和僵硬,促进扭伤后的恢复。

脚踝扭伤后,除了针灸治疗,还可以配合局部热敷、按摩、适当的休息和抬高患肢等方式促进恢复。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组织修复。适当进行脚踝的轻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二次损伤。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抑郁症针灸哪些部位?

抑郁症可通过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包括百会、印堂、内关、神门、太冲等。针灸治疗抑郁症通常由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肾阳不足、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

1、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具有安神定志、升阳举陷的作用。百会穴常用于缓解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通过刺激该穴位可调节大脑神经功能,改善抑郁状态。针灸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

2、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具有清心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印堂穴常用于治疗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通过刺激该穴位可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针灸时采用浅刺手法,留针15-20分钟。

3、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内关穴常用于治疗心悸、胸闷等症状,通过刺激该穴位可调节心脏功能,缓解抑郁情绪。针灸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

4、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具有宁心安神、镇静催眠的功效。神门穴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等症状,通过刺激该穴位可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抑郁情绪。针灸时采用浅刺手法,留针15-20分钟。

5、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具有疏肝理气、平肝熄风的作用。太冲穴常用于治疗情绪波动、易怒等症状,通过刺激该穴位可调节肝脏功能,缓解抑郁情绪。针灸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

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调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C、D的食物,如全谷物、新鲜蔬菜、鱼类等,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同时,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针灸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气虚针灸什么部位?

气虚可通过针灸足三里、关元、气海、太渊、中脘等穴位进行治疗。气虚通常由过度劳累、饮食不节、久病体虚、情绪失调、先天不足等原因引起。

1、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的重要穴位。针灸足三里可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气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留针20-30分钟,每周2-3次。

2、关元:关元位于下腹部,是补气固本的要穴。针灸关元可温补肾阳,改善气虚引起的畏寒、腰膝酸软等症状。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留针20-30分钟,每周2-3次。

3、气海:气海位于下腹部,是补气益肾的重要穴位。针灸气海可增强肾气,改善气虚引起的尿频、遗精等症状。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留针20-30分钟,每周2-3次。

4、太渊:太渊位于手腕部,是补肺益气的重要穴位。针灸太渊可增强肺气,改善气虚引起的咳嗽、气短等症状。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留针20-30分钟,每周2-3次。

5、中脘:中脘位于上腹部,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针灸中脘可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气虚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留针20-30分钟,每周2-3次。

气虚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调理,多食用补气食物如山药、红枣、黄芪等;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气血恢复。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鼻真菌病 骨质疏松 腱鞘囊肿 尿道上裂 脑动脉瘤 皮肤脓肿 创伤性癫痫 股动脉损伤 急性结膜炎 继发性腹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