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血小板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配型匹配、输注速度控制、不良反应监测及特殊人群个体化处理等原则。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风险。
1、无菌操作血小板制剂需在专用恒温振荡保存箱中储存,输注前检查包装完整性及有效期。使用一次性输血器连接前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穿刺部位皮肤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5厘米。血小板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输注,避免使用常规输液过滤器以免黏附损失。
2、配型匹配ABO血型需尽量同型输注,紧急情况下可选用相容性血小板。Rh阴性患者优先输注Rh阴性血小板,育龄期女性需特别注意。反复输注者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必要时选择HLA配型或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以减少无效输注。
3、输注速度成人常规输注速度为每分钟2-3毫升,1个治疗量血小板应在30-60分钟内完成输注。儿童按每公斤体重5-10毫升/小时调整,新生儿需使用专用输血泵控制速度。快速输注适用于活动性出血患者,但需加强心肺功能监测。
4、不良反应监测常见输血反应包括发热、过敏及细菌污染反应,表现为寒战、皮疹或血压下降。输注全程需监测体温、脉搏及血氧变化,出现荨麻疹可减慢滴速并给予抗组胺药。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停止输注,按过敏性休克流程抢救。输血后24小时内需复查血小板计数评估疗效。
5、特殊人群处理免疫缺陷患者应输注辐照血小板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造血gan细胞移植受者需CMV阴性血小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用肝素抗凝制剂。脾功能亢进患者需增加输注剂量。对血浆蛋白过敏者可选用洗涤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日常需预防碰撞损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长期需血小板支持者应补充富含维生素K及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和深绿色蔬菜。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出现皮下瘀斑或黏膜出血及时就医。血小板输注期间禁止擅自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130/90mmHg的血压属于正常高值血压,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需要密切关注。血压130/90mmHg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肥胖或潜在疾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建议通过调整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限制钠盐摄入、戒烟限酒等方式改善。
血压130/90mmHg处于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临界状态,收缩压130mmHg在正常范围内,但舒张压90mmHg已达到正常高值上限。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精神紧张或超重人群,也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的血管弹性下降有关。日常表现为偶发性头部胀痛、颈部僵硬或轻微眩晕,尤其在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加重。
若血压长期维持在130/90mmHg且伴随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可能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部分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耳鸣、睡眠障碍等血管调节功能下降的表现,此时需警惕靶器官损害风险。妊娠期女性出现该血压值需排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更年期女性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相关。
建议每日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并记录,优先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摄入腌制食品与加工肉类,将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若三个月内血压持续上升或出现胸闷、下肢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必要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与血脂血糖检测。
血压130/90毫米汞柱属于正常高值血压,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需警惕心血管风险。
正常成年人血压标准为收缩压低于120毫米汞柱且舒张压低于80毫米汞柱。当收缩压处于120-13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处于80-89毫米汞柱时,属于正常高值血压范畴。130/90毫米汞柱的血压虽未达到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但已接近临界值。这种情况可能由遗传因素、高钠饮食、缺乏运动或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通常无明显症状,少数人可能出现轻微头晕或头部胀痛。
若血压长期维持在这一水平,可能逐渐发展为高血压,增加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风险。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肥胖的人群,此类血压水平更需积极干预。日常应限制钠盐摄入至每日5克以下,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熬夜和过量饮酒。建议每月监测血压并记录变化趋势,当伴随胸闷、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管理正常高值血压的核心措施。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烹饪时用香料代替部分食盐,选择全谷物替代精制主食,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类。体重超标者应控制BMI在24以下,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定期进行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血脂、血糖等心血管风险评估。
癌症晚期输血可以缓解贫血症状,但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和免疫反应。输血决策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评估利弊。
癌症晚期患者常因骨髓抑制、肿瘤消耗或放化疗导致贫血,输血能快速提升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缺氧症状如乏力、心悸。对于预期生存期较短的患者,输血可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呼吸困难等不适。部分患者输血后食欲和体力会暂时恢复,有助于完成后续治疗。临床常用悬浮红细胞输注,需严格配型避免溶血反应。
多次输血可能引起铁过载,沉积在心脏肝脏导致器官功能损伤。异体血液制品存在传播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潜在风险,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虽罕见但可能致命,表现为输注后突发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需提前使用抗组胺药物预防。肿瘤患者输血可能抑制自身免疫功能,存在促进癌细胞生长的理论风险。
癌症晚期患者输血前需评估血红蛋白水平、临床症状及预期生存期,通常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伴有明显缺氧症状才考虑输注。家属应配合医生监测输血后体温、心率等指标,出现寒战、皮肤瘙痒需立即报告。日常护理需加强营养支持,适量补充含铁、叶酸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但不可替代输血治疗。建议通过舒缓运动改善循环功能,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引发眩晕。
血红蛋白偏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主要有增加红肉摄入、口服硫酸亚铁片、治疗消化道出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输血治疗等方法。
1、增加红肉摄入动物肝脏、牛肉等红肉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每周摄入3-4次猪肝或鸭血,每次50-100克,配合维生素C含量高的橙子等水果可促进铁吸收。需注意红肉摄入过量可能增加胃肠负担。
2、口服硫酸亚铁片硫酸亚铁片是临床常用补铁药物,适用于缺铁性贫血患者。该药物可能引起黑便、便秘等不良反应,建议餐后服用。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避免与钙剂、浓茶同服影响吸收。
3、治疗消化道出血长期痔疮出血或胃溃疡可能导致慢性失血。需通过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止血,必要时行内镜下治疗。控制出血源后血红蛋白会逐渐回升。
4、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片和维生素B12注射液。叶酸缺乏常见于孕妇和长期饮酒者,维生素B12缺乏多见于胃切除术后患者。两者联合补充可促进红细胞成熟。
5、输血治疗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时,需紧急输注浓缩红细胞。输血能快速提升血红蛋白水平,但需严格配型并监测输血反应。输血后仍需查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血红蛋白偏低者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烹饪可使用铁锅。轻度贫血可通过食物调理改善,中重度贫血或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长期贫血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建议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监测指标变化。运动宜选择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