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骨科

骨髓小粒可染铁是什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为白血病人捐骨髓后身体有影响吗?

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后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长期影响。骨髓捐献分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骨髓捐献两种方式,捐献后可能出现短暂乏力或轻微疼痛,多数在1-2周内恢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需提前注射动员剂促进干细胞增殖,可能出现骨痛、头痛等药物反应,这些症状在停药后48小时内消失。捐献过程类似献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的干细胞,耗时3-5小时,期间可能出现口唇麻木等低钙反应,通过补钙即可缓解。骨髓捐献需在麻醉下进行髂骨穿刺抽取骨髓液,术后穿刺部位可能有1-3天的酸胀感,极少数会出现伤口感染。

两种捐献方式都不会影响捐献者造血功能,骨髓具有强大再生能力,捐献后2-4周内可完全恢复。捐献后建议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铁剂和叶酸,避免剧烈运动1周。所有捐献者在捐献前均需经过严格体检,确保符合捐献条件。

捐献后应保持充足睡眠,1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接触传染源。若出现持续发热或严重疼痛需及时就医。骨髓捐献是安全的医疗行为,全球每年数十万例捐献未发现捐献导致长期健康损害的案例,反而可能刺激免疫系统更新。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骨髓移植配型需要什么条件?

骨髓移植配型需要供受双方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高度匹配,同时需满足血型相容、无活动性感染、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害等条件。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匹配是骨髓移植的核心条件,该系统由父母各遗传一半基因片段组成,同胞兄弟姐妹间有较高概率达到全相合。配型通常需检测HLA-A、B、C、DRB1、DQB1等位点,8/10以上位点匹配才具备移植基础。血型相容性虽非绝对限制,但ABO血型相合可降低溶血风险,若血型不合需通过血浆置换或红细胞去除术预处理。受者需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移植前肺功能需达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超过预测值60%,左心室射血分数超过50%,血清肌酐清除率超过60ml/min。活动性结核、乙肝病毒DNA阳性、HIV感染等均需先控制原发感染。

供者需通过全面体检排除传染性疾病与遗传病,年龄通常限制在18-55岁,体重指数不超过30。女性供者需确认未妊娠,有妊娠史者需检测抗HLA抗体水平。特殊情况下单倍体相合亲属或脐带血也可作为替代来源,但需强化免疫抑制方案。移植前受者需接受大剂量化疗或放疗清除病变骨髓,创造植入空间,此时需评估其对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儿童患者还需考虑生长发育影响,优先选择HLA全相合同胞供者。

建议患者在配型前完善传染病筛查、脏器功能评估及遗传病检测,移植后需长期随访监测嵌合状态与移植物抗宿主病。日常需保持环境清洁,避免生冷食物,定期检测血常规与免疫功能指标。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骨髓移植后最轻的排异症状是什么?

骨髓移植后最轻的排异症状通常为轻度皮肤反应或胃肠道不适。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骨髓移植后常见的排异反应,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排异症状相对容易控制,但仍需密切观察。

1. 皮肤反应

轻度皮肤排异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出现红斑、瘙痒或轻微皮疹,可能与供体免疫细胞攻击宿主皮肤组织有关。通常不会伴随明显疼痛或脱屑,皮肤温度可能轻微升高。这类症状可通过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同时避免抓挠和阳光直射。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范围扩大,需及时联系主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 口腔黏膜炎

口腔黏膜出现轻微红肿或散在溃疡,进食时有轻微灼热感但不影响正常吞咽,属于轻度口腔排异反应。可能与免疫重建过程中黏膜屏障受损有关。建议使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医生可能会开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黏膜修复,必要时短期使用地塞米松口腔贴片。

3. 食欲减退

无明显恶心呕吐,但出现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等轻微消化道症状,属于胃肠道排异的早期表现。通常与肠道黏膜免疫微环境变化相关。可采取少食多餐方式,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等。若伴随体重下降超过5%,需考虑使用蒙脱石散等黏膜保护剂,并监测营养指标。

4. 肝功能轻微异常

血液检查显示转氨酶轻度升高但不超过正常值3倍,无黄疸或肝区疼痛,属于肝脏排异的初始阶段。可能与免疫细胞攻击肝内胆管上皮有关。需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保护肝细胞,并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5. 低热乏力

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伴有轻微疲倦感但日常活动不受限,属于全身性轻度排异反应。需与感染性发热进行鉴别,通常排异反应引起的低热对解热药物反应较好。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监测体温变化趋势。若发热持续48小时以上或出现寒战,需立即就医排除感染可能。

骨髓移植后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帮助组织修复。每日记录体温、皮肤状况及二便情况,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降低感染风险。严格遵医嘱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出现任何症状变化及时与移植团队沟通。保持适度室内活动如散步、深呼吸练习,但避免剧烈运动。心理上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家属需给予充分情感支持。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白血病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是白血病,但可能发展为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无效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白血病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造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病态造血,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通常低于20%,而白血病的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超过2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常见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但进展相对缓慢。部分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概率与疾病分型和危险度分层相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需结合血常规、骨髓穿刺、骨髓活检和细胞遗传学检查。治疗上根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分层处理,低危患者可采用促造血治疗和免疫调节剂,高危患者可能需要去甲基化药物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定期监测血象变化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对评估疾病进展至关重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避免接触苯类化合物和放射线等危险因素,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出现发热、出血倾向或贫血加重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心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的特点有哪些?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的特点主要有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粒红两系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非造血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该病属于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

1. 骨髓增生减低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表现为重度减低,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显著减少,骨髓小粒中造血细胞面积不足正常值的30%。镜下可见脂肪细胞填充骨髓腔,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替代,造血岛稀疏或消失。这种改变与造血干细胞损伤导致增殖分化障碍有关。

2. 粒红两系减少

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前体细胞明显减少,原始及早幼阶段细胞罕见。粒细胞系成熟停滞,中晚幼粒细胞比例倒置。红细胞系可见幼红细胞减少,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这种全血细胞减少现象是造血微环境破坏的典型表现。

3. 淋巴细胞增多

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可达60%以上,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这种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是由于造血细胞减少导致的假性增高现象,并非真正的淋巴细胞增殖。部分病例可伴有浆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4. 非造血细胞增多

骨髓中可见脂肪细胞、网状纤维、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成分增生。部分病例骨髓活检可见间质水肿、出血及纤维组织增生。这些改变反映骨髓造血微环境严重受损,与造血生长因子分泌异常相关。

5. 巨核细胞缺乏

骨髓涂片多部位检查均难以发现巨核细胞,或仅见零星退化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数量减少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功能异常有关,是导致外周血小板严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此特点可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鉴别。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外伤导致出血。饮食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软食,如鱼肉泥、蒸蛋羹、西蓝花糊等,避免过硬食物损伤口腔黏膜。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居住环境需定期消毒,减少感染风险。出现发热、出血倾向加重等情况时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须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及骨髓象评估疗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戈谢病 铍中毒 斑色胎儿 结肠损伤 急性胃肠炎 尾蚴性皮炎 感染性关节炎 胫骨上端骨折 结核性脑膜炎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