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妇产科

捶打大椎的好处有哪些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周细兰 护士
广东江门玛丽妇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大椎和涌泉在哪个部位?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涌泉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

1、大椎定位

大椎穴是督脉要穴,具体位置在人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方的凹陷中。取穴时可低头,颈部后方最突出的骨性隆起为第七颈椎棘突,其下方凹陷即为大椎穴。该穴位深层有颈横动脉分支分布,浅层有第八颈神经后支支配,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颈椎病等病症,针灸或艾灸操作需由专业医师进行。

2、涌泉定位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起始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三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取穴时可采用卷足姿势,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中央即是。该穴位深层有足底动脉弓分支,浅层有足底内侧神经分布,常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失眠、高血压等病症,日常可通过适度按摩刺激,但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

准确定位穴位需要结合解剖标志与专业指导,自行操作可能存在风险。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穴位刺激,同时注意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造成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穴位保健需长期坚持,但出现明显不适时应及时就医,不可替代正规医疗。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大椎骨突出还能复位吗?

大椎骨突出一般是指颈椎间盘突出,轻度突出通过保守治疗可能复位,严重突出通常无法完全复位。颈椎间盘突出的复位可能性主要取决于突出程度、病程长短、是否伴随神经压迫等因素。

颈椎间盘突出早期可通过非手术方式改善。急性期卧床休息有助于减轻椎间盘压力,配合颈椎牵引可扩大椎间隙促进髓核回纳。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能缓解局部炎症,配合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神经营养药物可促进神经修复。适度进行颈椎操锻炼可增强肌肉稳定性,但需避免过度仰头或旋转动作。部分患者在发病3个月内通过系统治疗可能实现突出组织部分回吸。

病程较长或严重突出的患者复位难度较大。当突出物已钙化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时,保守治疗难以改变解剖结构。若出现持续肢体麻木、肌力下降等脊髓压迫症状,需考虑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手术治疗。核磁共振显示突出物超过椎管直径三分之一或伴随椎管狭窄者,通常需要手术干预解除神经压迫。术后仍需长期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复发。

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枕头,睡眠时保持颈椎自然曲度。日常可进行游泳、放风筝等仰头运动,但急性期需制动休息。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优质蛋白,控制体重减轻脊椎负荷。若出现手部精细动作障碍或行走不稳,须立即就医评估手术指征。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小儿推拿大椎穴的正确手法?

小儿推拿大椎穴可通过揉法、推法、按法、捏法、擦法五种手法操作,需注意力度轻柔、方向准确及配合介质使用。

1、揉法:

以拇指指腹或食中指端轻贴大椎穴,做顺时针小幅度环形揉动,频率约120-160次/分钟。此法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能温阳散寒,操作时需保持手指与皮肤相对固定,避免摩擦表皮。皮肤娇嫩者可隔单层棉布操作,揉动幅度不超过穴位周围1厘米范围。

2、推法:

用拇指桡侧或食中指腹从大椎穴向上推至发际,呈直线单方向运动,力度如羽毛拂过。推拿前可涂抹少量爽身粉减少摩擦,每次推30-50次,能升举阳气改善鼻塞。注意推拿方向必须始终向上,不可往返推擦,推速保持匀速避免忽快忽慢。

3、按法:

拇指指端垂直向下轻压穴位,保持3秒后缓慢松开,重复5-8次。按压深度以皮肤下陷0.3厘米为宜,适用于发热头痛症状。操作时需观察儿童表情,出现皱眉哭闹应立即停止。可与揉法交替使用,先按后揉能增强解表效果。

4、捏法:

拇指与食指相对捏起大椎穴处皮肤,做快速捏放动作,频率约60次/分钟。捏拿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度,持续1分钟后改为轻揉,能发汗解表。注意指甲需修剪圆钝,捏起时带动皮下组织而非仅提拉表皮,操作后需保暖避风。

5、擦法:

手掌大鱼际紧贴穴位快速往返摩擦,频率约200次/分钟,至局部发热即止。适用于风寒束表无汗症状,操作前可蘸取少量生姜汁增强温通效果。擦动范围控制在穴位周围2厘米内,时间不超过2分钟,皮肤泛红后改用它法。

小儿推拿后需注意避风保暖,2小时内避免洗澡或接触冷水。饮食宜温软易消化,可适量饮用葱白豆豉汤辅助发汗解表。每日操作不超过2次,3天未见缓解或出现高热惊厥需及时就医。体质虚弱者推拿时间减半,操作前后可配合工字搓背法增强疗效。推拿介质建议选用天然茶油或婴儿润肤油,禁用刺激性药油。保持环境温度26-28℃,操作者手部需温暖干燥,指甲不超过指腹边缘。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大椎穴膻中穴和肺俞穴在哪里?

大椎穴、膻中穴和肺俞穴是中医常用的三个穴位,分别位于颈部、胸部和背部。

1、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时可低头,在颈部后方最突出的骨节下方找到凹陷点。该穴位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颈椎病等,具有疏风解表、通阳散寒的作用。

2、膻中穴:

膻中穴在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该穴位是任脉要穴,主治胸闷、心悸、咳嗽等胸部不适症状,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

3、肺俞穴: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时先找到大椎穴,向下数三个椎体,在其下方旁开两横指处。该穴位主治咳嗽、气喘等肺部疾病,具有宣肺止咳、调理肺气的功效。

日常保健中可适度按摩这些穴位,但需注意力度适中。按摩前应保持环境温暖,避开饭后或饥饿时操作。孕妇、皮肤破损者及严重疾病患者应避免自行刺激穴位。若出现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大椎拔罐黑紫色说明什么?

大椎拔罐后出现黑紫色可能与气血瘀滞、寒湿内盛、局部循环障碍、体质虚弱、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1、气血瘀滞:拔罐后局部皮肤出现黑紫色,可能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气血瘀滞常见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建议通过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可配合热敷缓解症状。

2、寒湿内盛:黑紫色可能提示体内寒湿较重,常见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饮食偏寒凉的人群。可通过艾灸、泡脚等方式祛寒除湿,饮食上多摄入生姜、红枣等温性食物。

3、局部循环障碍:拔罐部位皮肤黑紫色可能与局部微循环不良有关,常见于长期保持同一姿势或局部受压的人群。建议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活动身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体质虚弱:黑紫色可能反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常见于疲劳过度、营养不良的人群,建议通过均衡饮食补充营养,如多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并保证充足睡眠。

5、炎症反应:拔罐后局部皮肤黑紫色可能与轻度炎症反应有关,常见于局部皮肤敏感或拔罐力度过大的人群。建议避免过度拔罐,注意局部皮肤护理,必要时可涂抹消炎药膏如红霉素软膏缓解症状。

大椎拔罐后出现黑紫色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建议结合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干预。饮食上可多摄入温补类食物如羊肉、桂圆,避免生冷寒凉食物;运动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型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神经瘤 低钾血症 食管白斑 肺动脉闭锁 慢性肾衰竭 骨恶性淋巴瘤 精索恶性肿瘤 急性肾小管坏死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