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身上不定时不定位疼痛是什么原因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光山县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心肺复苏颈动脉定位?

心肺复苏时颈动脉定位是判断心跳是否停止的关键步骤,主要通过触摸颈动脉搏动来确认。颈动脉定位方法主要有触摸位置、触摸手法、检查时间、注意事项、替代方法。

1、触摸位置

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定位时需将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喉结水平,向同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滑动约2-3厘米。成人颈动脉较粗大,搏动明显,但肥胖或颈部较短者可能难以触及。定位时避免过度按压,以免刺激颈动脉窦导致反射性心跳减慢。

2、触摸手法

应采用指腹轻轻按压的方式触摸,避免用指尖掐压。施救者手指需保持温暖,寒冷可能导致误判。对于婴幼儿,因颈部较短且血管细小,建议用食指单指触摸。若10秒内未触及搏动,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触摸时需保持患者头部后仰,确保气道开放状态。

3、检查时间

颈动脉搏动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在心脏骤停初期,可能出现微弱而不规则的搏动,容易造成误判。对于非专业人员,如无法快速确认搏动,可直接开始心肺复苏。检查时应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综合判断呼吸状况。

4、注意事项

颈动脉定位时需避免双侧同时按压,可能影响脑部供血。对于颈部外伤患者,应改用其他动脉评估。老年人动脉硬化可能导致搏动减弱,需仔细辨别。施救者自身脉搏过强时,可能将自身脉搏误认为患者搏动,需注意区分。潮湿或油腻的皮肤可能影响触感判断。

5、替代方法

当颈动脉难以定位时,可改用股动脉或桡动脉评估。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搏动较明显但检查不便。桡动脉定位快速但可靠性较低。现代急救指南强调,对于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的患者,可直接开始心肺复苏,不必过度纠结动脉搏动判断。

心肺复苏过程中,正确的颈动脉定位能提高抢救效率,但不应因反复确认而延误抢救。施救者需定期参加急救培训,保持技能熟练度。日常生活中应了解基础生命支持知识,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并按照指导进行操作,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概率。抢救后应及时记录事件经过,为后续医疗处置提供参考。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心肺复苏的3种定位方法?

心肺复苏的定位方法主要有胸骨中下段定位法、两乳头连线中点定位法、剑突上两横指定位法三种。

1、胸骨中下段定位法

操作者将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即胸骨体与剑突连接处上方约两横指位置。该区域为心脏按压的标准解剖位置,能有效保证按压时心脏受到均匀压力。定位时需注意避开剑突,防止按压导致内脏损伤。此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成人及青少年,是临床最常用的定位方式。

2、两乳头连线中点定位法

对于成年男性或乳房下垂女性,可快速定位两侧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叉点。该方法简便易行,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确定按压位置。但需注意儿童及乳房发育异常者不适用此方法,可能出现定位偏差。实际操作中应结合胸廓解剖特征进行微调,确保按压点位于胸骨正中央。

3、剑突上两横指定位法

先触摸到患者剑突尖端,向上测量两横指宽度即为按压部位。该方法特别适合肥胖或胸廓畸形患者,能避免因体表标志不清导致的定位错误。操作时需保持手指与胸骨纵轴平行,确保测量准确性。此方法可作为前两种定位方式的补充验证手段,提高按压位置精确度。

实施心肺复苏时,无论采用何种定位方法,均需保持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过程中要确保手掌根部始终与胸骨充分接触,避免冲击式按压或中途移位。每次按压后需让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中断时间。建议定期参加急救培训,通过模型练习巩固定位技巧,抢救时需同步呼叫急救系统,持续施救至专业人员到达。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风市定位的准确位置?

风市穴位于大腿外侧中线,髌骨上缘7寸处,直立垂手时中指指尖所对位置。取穴方法主要有髌骨上缘定位法、垂手中指定位法、股骨大转子辅助定位法、坐位屈膝定位法、体表标志联合定位法五种。

1、髌骨上缘定位法

髌骨上缘即膝盖骨上方凹陷处,以此为起点向上量取7寸即为风市穴。中医针灸学中1寸约等于患者拇指指关节宽度,实际操作时可用手指同身寸法测量。该定位法需注意保持测量方向与大腿纵轴平行,避免因倾斜导致定位偏差。

2、垂手中指定位法

自然站立双臂下垂时,中指指尖触及大腿外侧的位置即为风市穴。该方法简便易行但需注意保持身体直立无侧倾,对于肩关节活动受限或脊柱侧弯患者可能存在误差,建议结合其他方法验证。

3、股骨大转子辅助定位法

先触摸到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垂直向下三横指宽度处即为风市穴。此法适合体表标志明显的成年人,儿童及肥胖人群因大转子位置不易触及,需改用其他定位方式。

4、坐位屈膝定位法

坐姿屈膝90度时,在膝盖外侧凹陷处向上量取7寸定位。该方法能放松大腿外侧肌肉便于触诊,但需注意保持坐姿端正,避免因骨盆倾斜影响测量准确性。

5、体表标志联合定位法

综合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在该线中点稍下方寻找压痛点定位。此方法通过多重体表标志交叉验证,适合解剖学基础较好的专业人员操作,能有效提高定位精确度。

准确定位风市穴对治疗下肢麻木、坐骨神经痛等病症有重要意义。日常可适度按摩该穴位缓解疲劳,但出现皮肤破损或严重静脉曲张时应避免刺激。进行针灸治疗前建议清洁局部皮肤,操作后保持穴位干燥避免感染。若需长期刺激该穴位,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配合艾灸或电针等方法增强疗效。同时注意观察治疗反应,出现异常疼痛或淤青应及时就医处理。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不定时地头晕是怎么回事?

不定时头晕可能由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贫血、耳石症、颈椎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体位、药物治疗、手法复位、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

1、低血糖

长时间未进食或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过量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下降,引发头晕伴随冷汗、心悸。建议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快速补充糖分,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并调整用药方案。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注射液、胰高血糖素等药物紧急处理。

2、体位性低血压

突然起身时血压调节迟缓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表现为眼前发黑、站立不稳。老年人及服用降压药者更易发生。起身前建议先活动四肢,睡眠时抬高床头,必要时医生可能调整降压药剂量。盐酸米多君等药物可帮助改善血管张力。

3、贫血

缺铁或维生素B12不足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引发头晕乏力。育龄女性、素食者需注意补充动物肝脏、红肉等富铁食物,严重者可遵医嘱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叶酸片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同时排查消化道出血等潜在病因。

4、耳石症

内耳碳酸钙结晶脱落会刺激半规管引发眩晕,多与头部位置变动相关。典型表现为天旋地转感伴恶心,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耳鼻喉科医生可通过Epley手法复位治疗,顽固性病例可考虑服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改善内耳循环。

5、颈椎病

椎动脉受压或交感神经受刺激时可能出现颈源性头晕,常伴随颈部僵硬、手臂麻木。长期低头工作者应定时做颈部伸展运动,物理治疗如牵引、超短波可缓解症状,严重神经压迫需考虑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等手术治疗。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快速转头或突然起立。头晕发作时应立即坐下防止跌倒,记录发作时间与诱因有助于医生诊断。若出现持续剧烈头痛、视物重影或意识障碍,提示可能存在脑卒中风险,须立即急诊处理。高血压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避免自行调整降压药物。饮食注意均衡摄入蛋白质、全谷物及深色蔬菜,限制高盐高脂食物。建议每年进行血常规、颈动脉超声等基础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病变。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前间壁心肌梗死定位方法?

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定位方法主要有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学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心脏核磁共振成像等。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前间壁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观察V1-V3导联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形成可明确梗死部位。典型表现包括V1-V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超过0.2毫伏,T波倒置及异常Q波。动态监测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判断梗死进展。

2、心肌酶学检测

肌钙蛋白I/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是重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前间壁心肌梗死后2-4小时肌钙蛋白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峰值,持续升高5-10天。肌酸激酶同工酶在梗死后4-8小时升高,24小时达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

3、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显示前降支近中段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这是前间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的责任血管。造影还能评估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为血运重建治疗提供依据。典型表现为前降支第一对角支以近完全闭塞。

4、心脏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前间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包括运动减弱、无运动或矛盾运动。同时可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厚度及心腔大小。组织多普勒成像能早期发现心肌收缩功能异常。

5、心脏核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通过延迟钆增强扫描可准确显示前间壁心肌坏死范围,区分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损伤。电影序列能评估室壁运动,T2加权像可识别心肌水肿。该检查对微小心肌梗死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方法。

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确诊后应立即启动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行冠状动脉介入或搭桥手术。恢复期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循序渐进进行有氧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监测心功能变化。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医。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失语 脑卒中 膀胱出血 大便失禁 高钾血症 共同性斜视 病毒性脑膜炎 皮肤利什曼病 腹膜良性间皮瘤 帕金森病性痴呆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