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感染性疾病科 > 传染科

什么是出血热,症状是什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什么是出血热疫苗?

出血热疫苗是用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生物制剂,主要针对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我国目前使用的出血热疫苗主要为双价灭活疫苗,可同时预防Ⅰ型和Ⅱ型汉坦病毒感染,接种对象为16-60岁出血热高发地区居民及野外作业人员等高风险人群。

1、疫苗类型

我国批准上市的出血热疫苗为Vero细胞培养的灭活疫苗,包括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两种。疫苗需接种3剂次,基础免疫2针间隔14天,1年后加强1针。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感染的预防效果较好。

2、适用人群

出血热疫苗重点接种对象包括农业劳动者、林业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常接触鼠类栖息环境的人群。高发地区16岁以上居民也应接种,但孕妇、发热期患者、严重慢性病患者及疫苗成分过敏者禁用。接种前需评估个体健康状况,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

3、防护机制

疫苗含灭活的汉坦病毒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IgG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0%以上,保护期约3-5年。疫苗虽不能完全阻断感染,但能显著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保护效果优于肺综合征。

4、接种注意事项

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轻微反应,通常2-3天自行缓解。极少数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需及时就医。接种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疫苗需在2-8℃冷藏保存,接种单位需具备相应冷链设备。

5、疫情控制作用

在出血热流行区开展疫苗接种可建立群体免疫屏障,我国通过大规模接种使年发病数下降明显。但疫苗防护具有型特异性,对新型汉坦病毒变异株保护效果有限,仍需结合防鼠灭鼠等综合措施。

除疫苗接种外,预防出血热需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野外作业时穿戴防护装备,注意食品和饮用水卫生。出现发热、头痛、眼眶痛等出血热疑似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暴露史。高发地区居民应按规范完成全程免疫,定期加强接种以维持抗体水平。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是什么?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携带汉坦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鼠类、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汉坦病毒通过鼠类的唾液、尿液和粪便传播,人类接触这些排泄物或吸入含有病毒的尘埃后可能感染。鼠类是汉坦病毒的自然宿主,病毒在其体内长期存在并不断排出。控制鼠类是预防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关键,通过环境整治、灭鼠措施和食品储存管理,可以有效减少鼠类数量。个人防护包括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工作时佩戴手套和口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疫苗接种是预防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高发地区的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明确,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保障公众健康。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鼠类及其排泄物传播,预防措施包括灭鼠、个人防护和环境清洁。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多样,需从多个方面进行防控。1.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鼠类的尿液、粪便或唾液是主要传播途径,从事农业、林业、建筑等职业的人群风险较高,建议工作时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污染物。2. 呼吸道传播:吸入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尘埃或气溶胶可能导致感染,在鼠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应保持通风,必要时佩戴口罩,减少吸入风险。3.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引发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应彻底加热,饮用水需煮沸或使用安全水源。4. 虫媒传播:某些节肢动物如螨类可能携带病毒,通过叮咬传播,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杂草和垃圾,减少虫媒滋生。5.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胎儿,孕期应加强防护,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环境。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关键在于控制鼠类密度,改善环境卫生,加强个人防护,高危人群可考虑接种疫苗,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传播,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鼠类、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防护。该病由汉坦病毒引起,常见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鼠类的尿液、粪便或唾液,吸入被病毒污染的尘埃,或通过被鼠类咬伤感染。病毒还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少数情况下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需采取以下措施:1.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垃圾和杂物,减少鼠类栖息地。2. 使用捕鼠器或药物控制鼠类数量,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3. 在清理可能被污染的区域时,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吸入尘埃。4. 食物和饮用水应妥善存放,避免被鼠类污染。5. 若发现疑似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接触史。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治疗需结合个人防护和公共卫生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疾病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补液、抗病毒药物和肾脏功能保护。 1、发热是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通常表现为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患者可能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全身症状。退热后可能出现低血压或休克,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补液和升压治疗。 2、出血倾向是本病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治疗上需注意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必要时可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时纠正凝血异常。 3、肾脏损害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少尿、无尿、蛋白尿和血尿。严重者可能发展为急性肾衰竭。治疗上需严格控制液体平衡,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监测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咳嗽、胸痛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等。治疗上需针对具体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止吐、止泻、镇静等。 5、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以及肾功能指标升高。血清学检查可检测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确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是关键。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出血倾向或肾脏损害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公众应提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鼠类及其排泄物,预防疾病的发生。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热门标签

宫外孕 脑膜炎 平山病 睑球粘连 痉挛性脑瘫 结节性痒疹 淋球菌感染 倾倒综合症 出血性脑梗死 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