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骨科

开放性脊柱裂高危怎么办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血小板计数偏高危害有哪些?

血小板计数偏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长期偏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或出血倾向。血小板增多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主要危害包括血栓栓塞、出血倾向、脾脏肿大等。

1、血栓形成

血小板过度聚集易导致微血管血栓,常见于下肢深静脉或冠状动脉。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或脑梗死,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或肢体偏瘫。需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干预,严重时需使用肝素钠注射液抗凝。

2、出血倾向

血小板功能异常时虽数量增多但质量下降,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渗血或皮下瘀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或感染,需纠正原发病。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

3、脾脏肿大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常有脾脏代偿性增大,可能伴随左上腹闷胀感。脾功能亢进会进一步破坏血细胞,需通过超声监测脾脏体积,必要时采用羟基脲片控制血小板增殖。

4、妊娠并发症

孕妇血小板偏高可能诱发胎盘血栓导致胎儿窘迫,增加早产或流产风险。妊娠期需密切监测D-二聚体水平,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用于预防血栓,但须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5、骨髓纤维化

长期未控制的血小板增多可能进展为骨髓纤维化,表现为乏力、盗汗和骨痛。需通过骨髓活检确诊,可采用芦可替尼片抑制异常造血,中晚期需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发现血小板计数持续超过450×10⁹/L时应完善JAK2基因检测,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因。日常需避免脱水、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控制红肉及动物内脏摄入,定期监测血常规与凝血功能。突发头痛、胸痛或肢体肿胀需立即就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糖5.9算不算高危人物?

血糖5.9毫摩尔每升一般不算高危人群。

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毫摩尔每升,5.9毫摩尔每升处于正常范围上限,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这种情况可能与近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偏多、缺乏运动等生理性原因有关,通常不会出现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建议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有氧运动等方式改善血糖水平。

若伴随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等症状,或妊娠期测得该数值,可能存在糖耐量受损风险。此时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进一步评估,必要时需监测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日常应注意减少精制糖摄入,选择全谷物类主食并保持规律运动,每年定期检测血糖指标。

赵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病出有因:尿毒症的高危因素探究?

尿毒症的高危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长期滥用药物等。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需通过血液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1、遗传因素

部分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病、Alport综合征等可直接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这类患者通常有家族聚集发病史,早期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为尿毒症。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检测尿常规和肾功能,必要时进行基因筛查。

2、慢性肾脏病

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均可引发尿毒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疾病若未规范治疗,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低于15ml/min时将进入尿毒症期。这类患者往往伴随贫血、皮肤瘙痒等症状,需长期服用碳酸镧咀嚼片、复方α-酮酸片等药物控制并发症。

3、高血压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加速肾小球硬化,血压持续超过140/90mmHg时,肾脏血管内皮细胞逐渐受损。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泡沫尿等表现,建议联合使用缬沙坦胶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同时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g。

4、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是尿毒症最常见病因,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当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时,需使用阿卡波糖片、达格列净片等药物控制血糖,配合低蛋白饮食延缓肾功能恶化。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至关重要。

5、药物滥用

长期不规范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肾间质纤维化。这类患者常先出现夜尿增多等肾小管功能损害表现,建议避免自行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肾毒性药物,必须用药时需严格监测肾功能。

预防尿毒症需从控制基础疾病入手,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压患者维持血压低于130/80mmHg。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尿常规和血肌酐检测,发现异常及时肾内科就诊。日常注意低盐低蛋白饮食,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ml左右,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已有肾功能损害者应禁用造影剂和肾毒性药物,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如何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可通过血压监测、血脂检测、血糖检测、颈动脉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方式进行。脑卒中高危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等。

1、血压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有助于发现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血压升高可能导致脑血管损伤。建议使用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若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需警惕脑卒中风险。

2、血脂检测

通过抽血检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发生概率。检测前需空腹8-12小时,结果异常者应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3、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筛查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一次。发现血糖异常需及时干预。

4、颈动脉超声

无创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可能引发脑梗死,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血管病变。特别适合有吸烟史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5、心电图检查

识别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房颤患者易形成心源性血栓,导致脑栓塞。常规体检应包含心电图,异常者需进一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建议脑卒中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每6-12个月复查相关指标。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出现头晕、言语不清等预警症状时立即就医。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脑卒中发生概率。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肾结石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肾结石的高危人群主要有长期饮水不足者、高盐高蛋白饮食者、代谢异常患者、泌尿系统疾病史者以及长期卧床或久坐者。肾结石是尿液中矿物质结晶沉积形成的硬块,可能引发肾绞痛、血尿等症状。

1、长期饮水不足者

每日饮水量低于1500毫升会导致尿液浓缩,增加钙、草酸等物质过饱和析出的概率。这类人群可能出现排尿次数减少、尿液颜色深黄等表现。建议通过设置饮水提醒、随身携带水杯等方式保证每日2000-3000毫升饮水量,尤其需重视晨起和餐后补水。

2、高盐高蛋白饮食者

过量摄入咸菜、加工肉类等高钠食物会促进尿钙排泄,而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易导致尿酸结石。此类饮食模式可能伴随血压升高或尿酸指标异常。日常需控制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增加柑橘类水果摄入以碱化尿液。

3、代谢异常患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因血钙升高易形成草酸钙结石,痛风患者尿酸排泄障碍易产生尿酸结石。这类人群通常存在原发病相关症状如骨痛、关节肿痛等。需针对原发病使用碳酸镧咀嚼片降血钙或非布司他片控制尿酸,同时定期监测尿结晶情况。

4、泌尿系统疾病史者

反复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的铵离子和磷酸根易形成感染性结石,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者因尿流缓慢更易结晶沉积。可能出现反复发热、排尿灼痛等症状。建议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控制感染,必要时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改善排尿。

5、长期卧床或久坐者

脊髓损伤患者或办公室工作者因活动量不足,导致骨骼脱钙增加尿钙浓度,同时尿液滞留促进结晶形成。这类人群可能伴有下肢浮肿或腰骶部不适。每日应进行30分钟抗重力体位训练,如轮椅倾斜或站立办公,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拍背。

预防肾结石需保持每日均匀饮水,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出现突发腰痛或肉眼血尿时立即就医。日常可适当增加柠檬水摄入量,其含有的枸橼酸能有效抑制结石形成。长期服药控制代谢疾病者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避免药物性结石风险。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皮角 肾衰竭 巴西紫热 膀胱肿瘤 细菌性肝脓肿 化脓性中耳炎 毛细淋巴管瘤 神经性肌强直 波伊茨-耶格综合症 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