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脊柱外科 > 腰椎间盘突出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要注意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小禾科普 主任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吗?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一定疗效,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针灸主要通过调节气血、缓解疼痛、改善局部循环发挥作用,常与牵引、药物、康复训练等方法联合使用。

1、缓解疼痛: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释放内啡肽等镇痛物质,减轻神经根受压导致的放射性疼痛。临床常用肾俞、大肠俞、环跳等穴位,配合电针可增强效果。急性期疼痛明显者可每日治疗1次,慢性期调整为隔日1次。

2、改善循环:

针刺能扩张局部血管,促进椎间盘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加速炎性物质代谢。尤其适用于伴有下肢麻木、发凉等症状的患者,常选用委中、承山等下肢穴位。

3、调节功能:

针灸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恢复脊柱力学平衡。对于轻度椎间盘膨出患者,通过针刺夹脊穴配合腰部核心肌群锻炼,能有效改善腰椎稳定性。

4、减少复发:

周期性针灸治疗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轻椎间盘退变进程。建议症状缓解后继续接受巩固治疗,每周1-2次维持3个月,可降低复发率约30%。

5、协同治疗:

针灸常与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联合应用。对于伴有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可采用针刀松解局部粘连,配合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中药内服。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避免久坐久站,睡眠时选择硬板床并在膝下垫枕。急性期应卧床休息2-3天,缓解期可进行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增强腰背肌力量。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若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或进行性肌力下降,需立即就医评估手术指征。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好吗?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一定效果,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神经阻滞、微血管减压术、伽马刀治疗等。

1、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加巴喷丁等药物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用药,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兴奋性发挥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可能出现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

2、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缓解三叉神经痛症状有一定帮助。常用穴位包括合谷、太阳、下关等,针灸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压迫,但疗效存在个体差异。

3、神经阻滞:

在疼痛部位注射麻醉药物或激素,可暂时阻断痛觉传导。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能快速缓解疼痛,但维持时间有限,可能需要重复治疗。

4、微血管减压术:

通过手术解除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是根治性治疗方法。手术效果较好,但存在一定风险,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术后需注意并发症预防。

5、伽马刀治疗:

采用放射线精准照射三叉神经根部,破坏部分神经纤维传导功能。这种无创治疗适合高龄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但起效较慢,可能出现面部麻木等副作用。

三叉神经痛患者平时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冷风刺激、过度疲劳等。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面部按摩和热敷有助于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期可尝试深呼吸放松,必要时及时就医。冬季外出注意面部保暖,夏季避免空调直吹。建立疼痛日记记录发作情况,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加重疼痛感受。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仅需一分钟,让你轻松了解针灸的好坏!?
针灸在缓解疼痛、放松身心、改善慢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益处,但可能因操作不当或个体差异引发感染、疼痛加重等问题。选择专业针灸师和结合自身情况评估,才能充分发挥针灸的优势。 1、针灸的好处:科学角度分析 针灸作为中医的核心疗法之一,通过激活经络和穴位,促进人体气血运行和自我修复机制,在多种情况下被证实具有积极效果: 缓解慢性疼痛:例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疼痛,中医认为针灸通过刺激某些穴位可减少炎症和肌肉紧张,也能激活大脑中与止痛相关的化学物质。 改善失眠和焦虑:针刺特定穴位能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缓解哪些因压力导致精神问题的患者。 调理慢性疾病:如偏头痛、月经不调、胃肠功能紊乱等,研究显示针灸对功能性疾病有稳定作用。 2、针灸的弊端及潜在风险 虽然针灸是安全性较高的疗法,但因个体差异和针灸师操作不当,也可能引发不适: 感染风险:未彻底消毒的针具可能导致皮肤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等严重问题。选择正规、卫生合格的场所非常重要。 穴位选择不当:不恰当的穴位刺激或过度用力可能导致局部疼痛、淤青,甚至神经损伤。 特定人群风险:如孕妇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针灸可能会增加流产或出血的概率。 3、如何正确评估与选择针灸 为了将针灸的好处最大化并减少风险,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寻找专业医师:选择持有国家认证执业资格的针灸师,并确保针具为一次性无菌器具。 根据需求进行疗程调整:咨询专业人士定制针灸疗程,避免过于频繁的治疗。 辅助健康生活:针灸效果通常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显现,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皆有助于提高疗效。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疗法,其独特的作用对许多慢性问题和痛症具有显著疗效,适当应用是其优势所在。但需结合个人体质与病情,慎重评估其可能的风险,才能更好地保障健康与疗效。在尝试针灸前,建议向医生咨询是否适合自身情况,并注意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颈椎病采用针灸好还是推拿好?

颈椎病治疗选择针灸或推拿需根据病情特点决定,二者各有优势。针灸更适合急性疼痛和神经根压迫症状,推拿对肌肉紧张和关节功能紊乱效果更显著。

1、针灸优势: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效果显著。临床常用风池穴、肩井穴等颈部穴位,能快速缓解炎症反应。研究显示针灸可促进内啡肽释放,阻断疼痛信号传导,适合急性发作期每周治疗3-5次。

2、推拿特点:

推拿通过手法松解肌肉痉挛、调整小关节错位,对颈型颈椎病的颈肩僵硬、活动受限更有效。滚法、揉法等手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特别适合长期伏案导致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推拿需配合患者主动运动,一般10-15次为疗程。

3、病理适应差异:

脊髓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者慎用推拿,避免手法过重加重神经损伤。交感型颈椎病出现头晕心悸时,针灸远端取穴更安全。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需严格避免旋转手法,建议优先选择针灸治疗。

4、联合应用:

临床常采用针灸推拿序贯疗法,先针灸镇痛后再行轻柔推拿。急性期以针灸为主,慢性期可增加推拿频次。研究证实联合治疗有效率比单一疗法提高20%,但需注意两次治疗间隔应超过4小时。

5、个体化选择:

年轻患者肌肉劳损为主推荐推拿,老年退变性病变优先针灸。疼痛视觉评分超过6分建议先针灸,活动度下降超过50%侧重推拿。治疗3次无效需重新评估方案,必要时配合影像学检查。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设备,每工作1小时做颈部伸展运动。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饮食多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坚果,适度游泳和羽毛球锻炼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若出现上肢无力或行走不稳需立即就医,排除脊髓严重受压情况。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针灸像电麻了一样是怎么回事?

针灸时出现电麻感通常由针刺穴位刺激神经、局部肌肉紧张、个体敏感差异、操作手法过强或电流传导等因素引起,属于正常针感反应。

1、神经刺激:

针灸针接触神经末梢时可能引发类似电流的传导感,这是针感得气的表现之一。人体穴位多分布于神经血管丰富区域,针刺时机械刺激可能激活触觉神经纤维,产生短暂放电现象,通常伴随局部肌肉轻微跳动。

2、肌肉紧张:

局部肌肉处于痉挛状态时,针刺可能诱发异常电位传导。当针体穿过紧绷的肌纤维束时,肌梭感受器受到牵拉刺激,通过脊髓反射弧引发肌肉抽搐反应,这种连锁放电可能被感知为电麻感。

3、体质差异:

部分人群对针刺刺激较为敏感,尤其是经络敏感型体质。这类患者皮下神经末梢分布密度较高,或大脑皮层对体感信号处理更敏锐,容易将普通针感放大为电击样感觉,通常不伴随病理改变。

4、手法因素:

行针时提插捻转幅度过大可能增强刺激量。快速捻转针体产生的机械摩擦会形成局部生物电场,当针尖接近神经分支时,这种微电流可能被感知为明显电麻感,适当减轻手法强度即可缓解。

5、生物电传导:

人体组织本身具有导电特性,针刺可能改变局部电位分布。当针体同时接触不同电位的组织界面时,可能形成瞬时电流回路,这种现象在连接电针仪时更为明显,属于可控的物理反应。

出现电麻感应立即告知施针者调整手法,避免持续强刺激。治疗后可热敷针刺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和冷水刺激。日常可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调节经络敏感性,饮食宜多摄取富含B族维生素的糙米、燕麦等谷物,有助于维持神经正常功能。若电麻感持续超过2小时或伴随肌肉无力,需及时就医排除神经损伤。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热门标签

胎记 接吻病 鼻咽囊肿 恶性蓝痣 结肠憩室 上颌后缩 阿尔茨海默病 甲亢性皮肤病 胃恶性淋巴瘤 乳头状汗腺腺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