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 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舌头歪斜可能是中风的早期征兆,通常在中风发生前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舌头歪斜的持续时间与中风风险相关,主要有脑血管病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因素影响。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脑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舌头歪斜等症状。高血压患者血管压力增大,容易造成血管损伤,增加中风概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高脂血症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可能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心房颤动患者心脏不规则跳动,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可能堵塞脑动脉。
舌头歪斜伴随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中风可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舌头歪斜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但可能预示即将发生完全性中风。脑梗死导致的舌头歪斜症状往往持续超过24小时,且可能进行性加重。脑出血引起的舌头歪斜常突发且严重,多伴有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能出现舌头歪斜,通常伴随颈部僵硬和呕吐。
发现舌头歪斜应及时测量血压、血糖等基本生命体征,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安静。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控制总热量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但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医嘱规范用药。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管理情绪压力,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中风风险。若舌头歪斜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就诊。
中风可能导致瘫痪,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瘫痪症状。中风后是否瘫痪主要取决于脑组织损伤部位、面积大小以及救治及时性等因素。脑部运动功能区受损时,常出现对侧肢体偏瘫或单瘫,及时康复治疗有助于功能恢复。
脑梗死或脑出血若累及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或脑干等关键部位,可能引发中枢性瘫痪。这类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常伴随语言障碍或感觉异常。早期介入溶栓治疗或手术清除血肿可减少神经损伤,配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运动功能。部分患者通过3-6个月系统康复可恢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腔隙性梗死或小面积皮层下出血患者可能仅出现轻度肌力下降,表现为手脚笨拙或行走不稳,这类症状容易被误认为疲劳。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小脑梗死则以平衡障碍为主,通常不会造成典型瘫痪。少数脑干网状结构受损患者可能出现特殊类型的闭锁综合征,表现为意识清醒但全身瘫痪。
中风后瘫痪的预防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急性期发病4.5小时内就医可提高功能恢复概率。康复期应坚持肢体被动活动防止关节挛缩,循序渐进进行坐位平衡、站立训练等物理治疗。营养支持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同时注意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中风后手脚肿可能与血液循环障碍、静脉血栓形成、淋巴回流受阻、低蛋白血症、药物副作用等原因有关。手脚肿胀通常表现为患侧肢体水肿、皮肤紧绷、按压凹陷等症状。
1、血液循环障碍中风后患者肢体活动减少,肌肉泵作用减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淤血性水肿。建议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日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下垂。
2、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表现为单侧肢体突发肿胀伴疼痛。需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利伐沙班片、达肝素钠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同时穿戴医用弹力袜预防血栓进展。
3、淋巴回流受阻中风后中枢神经损伤可能影响淋巴管收缩功能,导致淋巴液积聚。可通过向心性按摩、气压治疗仪等物理疗法改善,严重时需进行淋巴引流手术。
4、低蛋白血症吞咽困难或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引发渗透压性水肿。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
5、药物副作用部分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可能引起外周水肿。若肿胀与用药时间相关,可咨询医生调整降压方案,更换为缬沙坦胶囊等较少引起水肿的药物。
中风患者出现手脚肿胀时,家属应每日测量腿围并记录变化,避免穿戴过紧衣物。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适当补充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菜等。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肢体功能训练,睡眠时用枕头垫高肿胀肢体。若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发红发热,应立即就医排除感染等并发症。
中风患者能否恢复正常取决于脑损伤程度和康复干预时机,部分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功能。恢复程度主要受梗死面积大小、病灶位置、基础疾病控制、康复治疗规范性、心理状态调整等因素影响。
1、梗死面积大小小范围腔隙性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轻,通过三个月规范康复训练后,多数可恢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因神经元不可逆损伤,常遗留偏瘫或语言障碍,需长期进行运动疗法联合作业治疗。
2、病灶位置基底节区梗死主要影响运动功能,经强制性运动疗法后运动功能改善较明显。脑干梗死可能导致吞咽障碍和平衡失调,需通过球囊扩张术配合吞咽训练。大脑皮层语言中枢损伤患者,需在发病六个月内进行强制性语言诱导治疗。
3、基础疾病控制高血压患者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可降低复发风险,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内。房颤患者需持续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高脂血症患者需维持低密度脂蛋白低于2.6mmol/L。
4、康复治疗规范性发病后24-48小时即开始床边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和关节被动活动。恢复期采用运动再学习方案配合功能性电刺激,后遗症期可应用机器人辅助训练和虚拟现实技术,全程康复周期建议持续6-12个月。
5、心理状态调整卒中后抑郁会延缓功能恢复,需早期进行心理评估并干预。认知行为疗法联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改善情绪障碍,团体康复治疗能提升社交参与度,家庭支持系统对建立康复信心至关重要。
中风患者恢复期需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训练如踏步机运动,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摄入,限制钠盐每日不超过5克。建议每三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持续进行双重任务训练以改善认知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康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关节疼痛需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夜间使用踝足矫形器预防足下垂。家属应学习转移技术和防跌倒措施,创造无障碍家居环境。
中风急救的正确方法主要有保持患者平卧、解开领口衣物、清理口腔异物、记录发病时间、避免随意搬动。中风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需立即就医处理。
1、保持平卧发现疑似中风患者时,应迅速帮助其平躺于安全通风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抬高头部约30度可降低颅内压,但需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影响呼吸。此时禁止喂食任何食物或药物,避免刺激患者导致病情加重。
2、解开领口立即松开患者领带、衣扣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状态,若出现鼾声呼吸提示舌根后坠,可用双手托起下颌角开放气道。注意不要强行扳动患者颈部,避免加重潜在颈椎损伤。
3、清理口腔使用纱布或干净布料清除口鼻分泌物,有假牙者需取出防止脱落阻塞气道。若患者出现呕吐,应迅速将其转为侧卧位,用手指裹布清除口腔残留物。操作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刺激引发呛咳或抽搐。
4、记录时间准确记录患者出现症状的起始时间,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表现。该时间节点对后续静脉溶栓治疗具有关键指导意义,需精确到分钟。同时观察记录瞳孔大小、肢体瘫痪侧别等体征变化。
5、避免搬动等待急救车期间尽量减少患者移动,突发中风后脑组织处于脆弱状态,不当搬运可能加重出血或缺血损伤。除非环境存在直接危险,否则应保持患者静卧,仅可进行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
中风急救过程中需持续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与生命体征,每5分钟检查一次呼吸脉搏。急救人员到达后需详细交接发病时间与处理经过。患者送医后家属应配合完成头颅CT等检查,明确中风类型后接受针对性治疗。恢复期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调整低盐低脂饮食,定期复查脑血管状况。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