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常在前驱感染后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急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指标?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恢复指标主要包括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血压监测、水肿消退情况以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恢复期需定期复查尿蛋白、血尿、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同时观察血压稳定性和水肿程度变化。

1、尿常规检查

尿蛋白转阴和尿红细胞消失是重要恢复指标。急性期尿蛋白多为阳性,随着病情好转,尿蛋白会逐渐减少至消失。尿沉渣检查中红细胞计数下降至正常范围,提示肾小球炎症得到控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尿比重降低,恢复期应持续监测直至指标稳定。

2、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恢复正常提示肾功能改善。急性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氮质血症,恢复期这些指标应逐渐回落至基线水平。肾小球滤过率可通过估算公式评估,稳定在正常范围说明肾脏排泄功能恢复。需注意少数患者可能遗留轻度肾功能损伤。

3、血压监测

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是恢复关键指标。急性期因水钠潴留常伴高血压,恢复期随着利尿消肿血压应逐渐下降。每日定时测量并记录血压变化,持续高血压可能提示病情未完全缓解。儿童患者需按年龄百分位评估血压是否达标。

4、水肿消退

眼睑及下肢水肿完全消退表明容量负荷改善。急性期因低蛋白血症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肿,恢复期尿量增加后水肿应逐渐减轻。监测每日体重变化,突然增加可能提示复发。记录24小时尿量,恢复正常排尿规律是重要观察指标。

5、临床症状改善

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消失反映整体恢复情况。急性期常见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炎症控制这些表现应逐步缓解。儿童患者活动量恢复至病前水平,成人患者劳动耐力提高,均属于临床恢复的积极信号。

急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期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易吸收蛋白。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链球菌感染后需彻底治疗。定期随访复查至少半年,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变化。出现血尿、蛋白尿反复或血压升高应及时就医。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急性肾小球肾炎如何预防?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通过控制感染、避免滥用药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治疗原发病等方式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有关,也可能由其他病原体或免疫异常引起。

1、控制感染

积极治疗咽喉炎、皮肤感染等链球菌感染性疾病是预防关键。链球菌感染后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日常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感染后及时就医使用抗生素治疗。

2、避免滥用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可能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用药前需评估肾功能,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肾毒性药物。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时立即停药并就医。

3、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稳定。建议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戒烟限酒可减少血管内皮损伤,降低肾脏负担。肥胖者需控制体重,避免代谢异常加重肾脏损害。

4、定期体检

尿常规检查可早期发现血尿、蛋白尿等异常。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征兆。有肾脏病家族史者建议增加体检频率。

5、治疗原发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继发肾小球肾炎。控制原发病活动度可降低肾脏受累概率。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规范抗病毒治疗,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对肾脏的损害。

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日常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和尿量变化,出现眼睑浮肿、乏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肾脏灌注,但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饮水量。冬季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肾炎。慢性肾病患者更需严格遵循上述预防措施,定期复查肾功能和尿检指标。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胎儿位置正常在哪儿?

胎儿在子宫内的正常位置为头位,即头部朝下、臀部朝上,临产时胎头最先进入骨盆。其他胎位包括臀位、横位等均属异常,可能增加分娩风险。胎位受子宫形态、羊水量、胎盘位置、多胎妊娠等因素影响,通常通过超声检查或产科触诊确认。

妊娠28周前胎儿活动空间较大,胎位可能不固定。随着孕周增长,胎儿逐渐转为头位。头位分娩时胎头能更好贴合产道,有利于自然分娩。头位又可细分为枕前位、枕后位等,其中枕前位是最理想的顺产胎位,胎头俯屈使最小径线通过产道。

臀位指胎儿臀部或足部朝向宫颈口,发生概率随孕周增加而降低。完全臀位时胎儿双腿髋膝关节屈曲如盘坐,单臀位则双腿伸直贴于胸腹前。臀位经阴道分娩可能出现后出头困难,需评估骨盆条件决定分娩方式。横位胎儿长轴与母体纵轴垂直,通常需剖宫产终止妊娠。

建议孕妇定期产检监测胎位变化,孕30周后异常胎位可尝试膝胸卧位矫正。避免长时间仰卧,侧卧位有助于胎儿旋转。适度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可能促进胎位调整,但需避免剧烈活动。若孕36周仍为臀位或横位,应及时与产科医生讨论分娩方案。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癫疯病为什么常在夜间发作?

癫疯病夜间发作主要与昼夜节律紊乱、睡眠周期改变、褪黑素分泌异常、血药浓度波动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1、昼夜节律紊乱:

人体生物钟调控的昼夜节律异常可能诱发癫疯发作。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功能失调会导致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活动异常,这种神经递质失衡状态在夜间尤为明显。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钟。

2、睡眠周期改变:

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脑电波同步化增强,容易诱发异常放电。睡眠结构改变时,丘脑皮层环路兴奋性增高,可能触发颞叶癫痫灶活动。改善睡眠质量可减少发作频率。

3、褪黑素分泌异常:

夜间褪黑素水平升高可能通过影响海马区神经元兴奋性而促发癫疯。这种激素具有调节神经元膜电位的作用,异常分泌会改变癫痫阈值。监测褪黑素节律有助于评估发作风险。

4、血药浓度波动:

抗癫疯药物代谢速率存在昼夜差异,夜间血药浓度下降可能达不到治疗窗。肝脏代谢酶活性、胃肠吸收功能等生理变化都会影响药物稳定性。分次服药方案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5、迷走神经兴奋:

夜间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可能通过海马-杏仁核通路诱发癫疯。迷走神经刺激会改变边缘系统电活动,这种机制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中更显著。心率变异性监测可预测发作风险。

癫疯病患者夜间护理需注意维持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波动。饮食方面建议晚餐适量补充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但需避免高糖饮食刺激胰岛素分泌。日间适度晒太阳有助于调节褪黑素节律,可选择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记录发作日记时需详细记录睡前饮食、活动及用药情况,复诊时提供完整数据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女性的排卵期通常在什么时候?

女性的排卵期通常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具体时间受到月经周期长度、激素水平、生活习惯、疾病因素及药物影响等多种因素调节。

1、月经周期:

排卵日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以28天为标准周期时,排卵发生在第14天;若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需按实际天数推算。周期不规律者可通过基础体温法或排卵试纸辅助判断。

2、激素水平:

黄体生成素LH高峰会触发卵泡破裂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LH分泌异常,造成排卵延迟或缺失,常伴随月经稀发、痤疮等症状。

3、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可能抑制下丘脑功能,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导致排卵障碍。规律作息和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正常排卵节律。

4、疾病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等疾病可直接破坏卵泡发育环境。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会干扰性激素合成,表现为排卵期出血或黄体功能不足。

5、药物影响:

紧急避孕药可能打乱当月排卵周期,长期服用短效避孕药者停药后需1-3个月恢复自然排卵。促排卵药物如枸橼酸氯米芬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备孕女性可通过记录基础体温曲线观察双向变化,配合宫颈黏液观察或超声监测更准确判断排卵日。日常建议保持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增加坚果、深海鱼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避免经期前后过度劳累。若周期紊乱超过3个月或疑似无排卵,应及时就诊妇科内分泌科。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热门标签

银屑病 恋物症 后肾腺瘤 皮下结节 骨化性肌炎 横纹肌肉瘤 疲劳性骨折 神经源性膀胱 大泡性角膜病变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