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绝症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恶性高血压是绝症吗?

恶性高血压并非绝症,但属于需要紧急干预的危重疾病。恶性高血压是指血压急剧升高并伴随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涉及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急剧恶化、脑水肿等。及时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治疗方法包括静脉降压药物、靶器官功能保护、长期口服降压方案等。

多数恶性高血压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早期识别症状并立即就医是关键,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胸痛、呼吸困难等。静脉注射乌拉地尔、尼卡地平等降压药物可快速控制血压,避免脑出血、急性肾衰竭等致命并发症。后续需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药物维持血压稳定,配合低盐饮食和规律监测。

少数未及时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可逆器官损伤。当发生高血压脑病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肾脏严重受累者可能进展至尿毒症需终身透析。合并主动脉夹层、急性左心衰等危急情况时死亡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

恶性高血压患者应建立终身随访管理计划,每日监测血压并记录波动情况。限制钠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及加工肉类。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眼底及心脏超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视力变化、水肿或胸闷等症状时须立即复诊。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多发性硬化症是绝症吗?

多发性硬化症不是绝症,但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主要表现为髓鞘损伤、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可通过药物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效果与疾病分型、干预时机密切相关。约85%患者属于复发缓解型,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长期无症状期,部分患者甚至可保持数十年稳定状态。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如干扰素β-1a、特立氟胺、芬戈莫德等能有效减少复发频率,新型B细胞靶向治疗药物如奥瑞珠单抗对进展型病例也有显著效果。早期诊断并坚持用药的患者,残疾进展速度可降低50%以上。

约15%患者可能发展为原发进展型或继发进展型,这类病例神经功能损伤会持续累积。但即便在疾病晚期,对症治疗仍能改善生活质量。肌张力增高可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疼痛症状可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疲劳症状可尝试莫达非尼。康复训练结合辅助器具使用,能帮助患者维持行动能力和生活自理。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有助于维持肌力,地中海饮食模式可能减缓炎症反应。避免高温环境、感染等诱发因素,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MRI监测。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可获取更多应对经验。虽然疾病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多数患者能达到与疾病和平共处的状态。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扩张型心肌病是绝症么?

扩张型心肌病不属于绝症,但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需长期规范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预后与早期干预、规范用药、并发症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控制心衰器械植入心脏移植生活方式调整定期随访监测。

1、药物控制心衰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可延缓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降低心肌耗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有助于减少水钠潴留。这三类药物构成心衰治疗的黄金三角,需在医生指导下终身服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可短期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地高辛适用于合并房颤患者。

2、器械植入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于QRS波增宽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改善心脏收缩同步性。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可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适用于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5%的高危患者。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左心室辅助装置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

3、心脏移植

终末期患者若符合条件可考虑心脏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移植前需评估肺动脉压力、合并症及心理状态。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并密切监测排斥反应和感染风险。供体短缺是限制该技术开展的主要因素。

4、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钠盐摄入需控制在3克以内,监测体重波动不超过2公斤。有氧运动如步行需根据心功能分级调整强度,避免等长收缩运动。戒烟限酒可减缓疾病进展,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接种能降低感染诱发心衰的风险。情绪管理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5、定期随访监测

每3-6个月需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动态心电图筛查心律失常。血液检查包括BNP、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加重需及时就诊。多学科团队管理可优化治疗策略,延缓疾病进展速度。

患者应建立包含心内科医生、康复师、营养师在内的长期随访体系,保持每日适度活动如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原则,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辅酶Q10。避免感冒、腹泻等诱发因素,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家属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有急救药物。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多数患者可获得较长时间代偿期。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膀胱过度活动症很难恢复吗?

膀胱过度活动症通过规范治疗多数可有效控制症状,但完全恢复需长期管理。主要干预方式包括行为训练、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神经调节及手术干预。

1、行为训练:

定时排尿和延迟排尿训练是核心行为疗法。通过制定2-3小时固定排尿时间表重建膀胱节律,尿急时尝试深呼吸分散注意力,逐步延长憋尿时间至3-4小时。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发现诱因,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咖啡因及酒精刺激。

2、盆底肌锻炼:

凯格尔运动能增强尿道括约肌控制力。每日进行3组收缩训练,每组收缩10秒后放松10秒,重复10-15次。生物反馈治疗可辅助定位正确肌群,结合电刺激能提升锻炼效果。持续8-12周后尿急次数平均减少40%。

3、药物治疗:

M受体拮抗剂如托特罗定、索利那新可降低膀胱敏感度,β3受体激动剂米拉贝隆能增加膀胱容量。药物需持续使用4-8周显效,常见口干便秘等副作用可通过调整剂量缓解。中药方剂如缩泉丸对部分患者有效。

4、神经调节:

骶神经调节术适用于难治性病例,通过植入电极调节膀胱反射弧。胫后神经电刺激作为无创替代方案,每周治疗2-3次,12周疗程可减少50%急迫性尿失禁发作。两种方式均需维持治疗。

5、手术干预:

膀胱扩大术或逼尿肌切除术适用于极少数结构异常患者。肉毒杆菌毒素膀胱壁注射能维持6-9个月疗效,需重复治疗。手术干预后仍需配合行为训练防止症状复发。

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可改善盆底血液循环。饮食中增加南瓜籽、核桃等富含锌镁食物,避免辛辣及酸性食物刺激膀胱。睡前2小时限水并排空膀胱,使用吸水护垫应对急迫性尿失禁。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多数患者经系统管理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需注意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或激素变化反复,长期随访至关重要。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危害有哪些?

膀胱过度活动症可能引发尿频、尿急、夜尿增多,严重时可导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皮肤感染及社交回避等危害。

1、尿频尿急:

膀胱过度活动症最典型的症状是排尿次数显著增加,白天排尿超过8次,夜间超过2次,且常伴有突发性强烈尿意。频繁排尿会干扰正常工作学习,驾驶或会议等场合可能出现尴尬情况。长期尿急还可能诱发急迫性尿失禁,即无法控制排尿导致漏尿。

2、睡眠障碍:

夜间多次起夜排尿会打断睡眠周期,导致深度睡眠不足。持续睡眠碎片化可能引发日间嗜睡、记忆力减退,老年人频繁夜起还增加跌倒骨折风险。研究显示,夜尿3次以上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概率提升40%。

3、皮肤感染:

急迫性尿失禁患者若未及时更换护理用品,会阴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真菌。常见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外阴炎、压力性皮炎等,糖尿病患者更可能继发难以愈合的皮肤溃疡。

4、心理困扰:

约60%患者因害怕漏尿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回避长途旅行、社交活动等。部分患者因频繁如厕被误解为工作效率低下,严重者可发展成社交恐惧症。青少年患者可能因此拒绝参加体育课或集体活动。

5、继发疾病:

长期膀胱过度活动可能改变膀胱壁结构,增加间质性膀胱炎风险。老年男性患者易被误诊为前列腺增生,女性患者可能合并盆底肌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为减少排尿刻意限制饮水,反而可能诱发尿路结石或肾功能损伤。

建议患者记录排尿日记帮助诊断,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性饮品。可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控尿能力,选择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对膀胱的压迫。外出时提前规划厕所位置,使用吸水护垫减少焦虑。症状持续加重需就医评估,排除神经系统病变或膀胱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重尿急症状。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热门标签

脐带绕颈 巴特综合征 黑布拉痒疹 肋锁综合征 赖氏综合征 放射性脊髓病 甲亢性肝损害 继发性腹膜炎 扁桃体良性肿瘤 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