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存在明确关联,极端气温、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
气温骤升或骤降时,人体为维持恒温会加大心血管系统负荷。高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引发血栓;低温则促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热浪期间心肌梗死住院率明显上升,寒冷季节脑卒中发病率显著增加。空气污染物如PM2.5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臭氧污染会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加重心肌缺氧。长期暴露于交通噪音可能干扰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血压波动和心率失常。
部分特殊情况下,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高原地区居民在气候变暖时更易出现血液黏滞度异常,沿海地区台风过境后心血管急诊量常呈爆发式增长。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健康人群的数倍,其中心力衰竭患者对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阈值明显降低。气候变化还可能通过影响食物供应链,间接导致新鲜蔬果摄入不足,进一步损害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关注气象预警,极端天气减少外出并保持适宜室温。日常需加强血压、心率监测,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建议多食用富含抗氧化物质的新鲜蔬果,适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医疗机构在气候异常期间需做好心血管急诊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