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长期未控制可能发展为结肠癌,主要与慢性炎症刺激、基因突变、免疫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关。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结肠炎导致肠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可能引起异常增生。需定期肠镜监测,可使用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奥沙拉秦等抗炎药物控制活动期炎症。
2、基因突变炎症环境下抑癌基因失活或原癌基因激活,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相关。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粪便DNA检测,必要时行预防性结肠切除术。
3、免疫功能紊乱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可能伴随贫血、低蛋白血症。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可用于难治性病例,需配合免疫调节治疗。
4、肠道菌群失衡致病菌过度繁殖产生致癌代谢物,与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相关。可选用益生菌制剂调节微生态,严重者需进行粪菌移植治疗。
结肠炎患者应保持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1-2年进行结肠镜随访,发现不典型增生及时内镜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