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月宝宝上吐下泻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腹部保暖、口服补液盐、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十一个月宝宝上吐下泻通常由喂养不当、胃肠感染、食物过敏、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暂停添加新辅食,减少奶量或改用低乳糖配方奶,母乳喂养可继续但需缩短单次哺乳时间。选择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常规饮食,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原则。
2、补充水分每10-15分钟喂5-10毫升温开水或淡盐水,使用滴管或小勺少量多次喂服。观察尿量及口腔湿润度,若4小时无排尿或出现嗜睡需立即就医。可配合口服补液盐补充电解质,避免直接饮用含糖饮料或果汁。
3、腹部保暖用温热毛巾包裹热水袋敷于腹部,温度不超过40℃,每次15-20分钟。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注意保持室温26-28℃。避免腹部受凉加重腹泻,更换尿布时动作需迅速。
4、口服补液盐选择婴幼儿专用口服补液盐Ⅲ,按说明书比例调配,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天。分6-8次喂服,呕吐后可间隔10分钟再尝试。补液后仍频繁呕吐或拒绝进食,需考虑静脉补液治疗。
5、遵医嘱用药细菌性肠炎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生素。轮状病毒感染可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发热超过38.5℃时按医嘱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禁止自行给予止泻药。
家长需密切记录呕吐腹泻次数、性状及尿量,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疹。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血便、高热、精神萎靡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恢复期继续补充锌制剂2周,促进肠黏膜修复。注意奶瓶餐具消毒,家庭成员接触宝宝前后需规范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六个月至两岁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