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与过敏性紫癜可通过发病机制、皮损特征、伴随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区分。两者均属于血管炎性疾病,但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多见于中青年,皮损以紫癜、结节、溃疡为主,常伴发热、关节痛;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儿童,皮损为对称性紫癜,多累及下肢,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及肾损害。
1、发病机制差异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主要由Ⅲ型变态反应介导,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引发炎症。过敏性紫癜则与IgA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关,血管壁IgA沉积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前者常与感染、药物或结缔组织病相关,后者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或食物过敏。
2、皮损特征对比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损多形性明显,初期为鲜红色紫癜,逐渐发展为血疱、坏死性溃疡,愈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过敏性紫癜皮损较单一,表现为针尖至黄豆大小的瘀点或瘀斑,压之不褪色,成批出现且对称分布,极少发生溃疡。
3、系统受累特点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可累及多个器官,约半数患者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关节痛以膝关节为主。过敏性紫癜典型表现为皮肤、关节、胃肠及肾脏四联征,腹痛呈阵发性绞痛,肾损害以血尿和蛋白尿多见,儿童更易发生肠套叠。
4、实验室检查区别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血沉增快、补体C3降低,皮肤活检可见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改变。过敏性紫癜血清IgA水平升高,肾活检可见IgA沉积,血小板计数通常正常,此点可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5、治疗原则不同变应性皮肤血管炎需消除诱因,中重度患者需使用泼尼松片、雷公藤多苷片等免疫抑制剂,溃疡创面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过敏性紫癜以对症治疗为主,腹痛者可用颠茄片缓解痉挛,严重肾损害需联合环磷酰胺注射液,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监测尿常规变化。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及长时间站立,穿着宽松衣物减少皮肤摩擦。饮食宜清淡,限制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若出现新发皮损、血尿或持续腹痛,应立即复诊。两种疾病均可能复发,需定期随访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过敏性紫癜患儿家长应记录每日出入量及皮疹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