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梗阻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手术解除梗阻、术后护理等方式治疗。新生儿肠梗阻通常由先天性畸形、胎粪性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轻肠道压力,避免呕吐导致误吸。胃肠减压期间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同时静脉补充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防止脱水。此方法适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或术前准备阶段。
2、静脉补液采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指标调整补液方案,维持尿量在每小时1-2毫升/千克。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输注血浆或白蛋白。
3、抗生素治疗对于合并感染的肠梗阻,可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预防败血症。若存在厌氧菌感染风险,可联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粪便菌群变化。
4、手术解除梗阻对于完全性肠梗阻或出现肠坏死征象者,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先天性肠闭锁需实施肠管成形术,肠旋转不良则进行Ladd手术。术中需注意保护肠系膜血管,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
5、术后护理术后逐步恢复肠内营养,先试用5%葡萄糖溶液,无不适后过渡到深度水解配方奶。每日记录腹围变化与排便情况,使用红外线灯保持造瘘口皮肤干燥。定期进行腹部超声复查排除粘连性梗阻。
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出现呕吐胆汁样物、腹胀加剧或血便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喂养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选用低渗配方奶粉减轻肠道负担。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先天性畸形患儿需长期随访消化功能。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压迫腹部的包裹方式,术后6个月内禁止接种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