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的治疗方式选择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轻度患者通常优先口服药物,中重度或合并感染时需考虑注射治疗。具体方式主要有病情评估、药物类型、治疗周期、副作用控制、疗效监测等关键因素。
1、病情评估:
支气管炎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通常口服止咳化痰药物即可缓解。慢性支气管炎常伴随气道高反应性,若出现发热、脓痰等细菌感染征象,需通过血常规和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需注射抗生素。
2、药物类型:
口服药物常用盐酸氨溴索分散片、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祛痰剂,配合孟鲁司特钠等抗炎药物。注射治疗适用于细菌性支气管炎,常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等静脉抗生素,起效更快但需监测肝功能。
3、治疗周期:
单纯病毒性支气管炎口服药物3-5天症状可缓解。细菌感染需注射治疗时,抗生素疗程通常为7-10天,需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耐药性产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可能需要延长至14天。
4、副作用控制:
口服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建议餐后服用。注射治疗需警惕过敏反应,青霉素类用药前必须皮试。两类治疗均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慢性病患者合并用药较多时。
5、疗效监测:
治疗3天后需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口服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时应考虑调整方案,如改用注射给药。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胸片,观察肺部啰音变化,避免进展为肺炎。
支气管炎患者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稀释痰液,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冬季注意佩戴口罩防寒,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吸烟者必须戒烟,接触粉尘职业者需做好防护。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咯血、呼吸困难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