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肺下叶纤维化灶可能由肺部感染后遗留瘢痕、长期粉尘接触、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射性损伤、特发性肺纤维化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影像学复查、抗纤维化治疗、氧疗、肺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感染后瘢痕:
肺炎或肺结核痊愈后,肺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局部纤维化灶。这类病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进行胸部CT复查监测变化。伴随咳嗽或痰中带血症状时需排查活动性感染。
2、粉尘接触:
长期吸入二氧化硅、石棉等职业性粉尘会导致肺组织慢性损伤。脱离粉尘环境是关键,合并呼吸困难时可使用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物,严重者需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3、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可能引发肺间质病变。需通过抗核抗体检测确诊,治疗原发病同时可联合吡非尼酮延缓纤维化进展,典型表现为进行性气短伴杵状指。
4、放射性损伤:
胸部肿瘤放疗后6-12个月可能出现照射区域纤维化。急性期表现为放射性肺炎,后期逐渐纤维化。糖皮质激素可缓解早期炎症,后期以肺功能锻炼为主。
5、特发性肺纤维化:
病因未明的进行性纤维化疾病,高分辨率CT显示蜂窝状改变。尼达尼布可减缓肺功能下降,终末期需考虑肺移植。患者多伴有干咳、活动后紫绀等缺氧表现。
日常需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度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可改善肺功能,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冬季注意佩戴口罩预防呼吸道感染,监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3%时需及时就医。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在3克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