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通过微小切口将混浊晶状体乳化吸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微创手术,主要步骤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消毒、制作切口、环形撕囊、超声乳化、皮质抽吸、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切口闭合。
1、术前评估术前需完善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内皮计数及眼部B超等评估,排除活动性炎症或严重眼底病变。医生会根据患者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数据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全身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需控制在稳定状态。
2、麻醉消毒手术多采用表面麻醉联合前房内麻醉,通过滴入利多卡因凝胶实现无痛操作。术眼及周围皮肤需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铺无菌巾建立无菌区。麻醉起效后使用开睑器撑开眼睑,保持术野暴露。
3、制作切口在角膜缘制作约2.2-3.0毫米的主切口,部分病例需辅助侧切口。切口设计需避开血管区,保持自闭性以减少术后散光。现代微切口技术可将切口缩小至1.8毫米,配合预装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
4、环形撕囊通过主切口注入粘弹剂维持前房空间,用截囊针在前囊膜作环形开口,直径约5-6毫米。连续环形撕囊可保证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稳定居中,降低后囊混浊概率。操作需避免放射状撕裂导致囊袋稳定性下降。
5、超声乳化超声乳化手柄经切口进入前房,通过高频震荡将核性白内障粉碎成乳糜状吸除。根据核硬度选择爆破模式或扭动模式,能量设置需兼顾效率与角膜内皮保护。术中通过灌注抽吸系统维持前房动态平衡。
6、皮质抽吸使用双腔灌注抽吸手柄清除残留的皮质物质,特别注意赤道部及囊袋穹窿部的清理。操作时避免过度牵拉悬韧带导致囊袋破裂,后囊抛光可减少术后后发障形成。粘弹剂需彻底清除以防眼压升高。
7、人工晶状体植入根据术前测量选择单焦点、多焦点或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通过推注器将其植入囊袋内。需确认光学部完全展平且位置居中,必要时用调位钩调整。特殊病例可选择悬吊式或前房型人工晶状体。
8、切口闭合主切口通常因自闭性无须缝合,较大切口或渗漏时采用10-0尼龙线缝合1针。术毕结膜下注射抗生素与激素混合液,覆盖透明眼罩。术后1小时测量眼压,排除高眼压等急性并发症。
术后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反应,非甾体滴眼液减轻黄斑水肿风险。避免揉眼、剧烈运动及污水入眼,定期复查评估视力恢复及人工晶状体位置。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及叶黄素等抗氧化物质,保持血糖血压稳定有助于切口愈合。术后1周内避免俯身动作,睡眠时佩戴眼罩防止意外碰撞。若出现眼痛、视力骤降或分泌物增多需及时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