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去黑眼圈可通过调整作息、冷热敷交替、饮食调理、局部按摩、使用眼霜等方式改善。黑眼圈通常由睡眠不足、用眼过度、营养不良、血液循环不良、遗传等因素引起。
1、调整作息保证每日7-9小时规律睡眠,避免熬夜学习或玩手机。睡眠不足会导致眼周微循环障碍,使血管型黑眼圈加重。建议固定就寝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必要时可遵医嘱短期服用枣仁安神胶囊辅助调节睡眠。
2、冷热敷交替用冷藏后的勺子或浸透冰牛奶的化妆棉冷敷眼周2分钟,再改用40℃左右热毛巾敷3分钟,交替进行3次。冷敷能收缩血管改善淤青,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对混合型黑眼圈效果较好。注意温度避免烫伤,急性结膜炎发作期禁用此法。
3、饮食调理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蓝花,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猕猴桃、鲜枣,每日饮水1.5-2升。营养不良会导致色素型黑眼圈,维生素K参与凝血可减轻血管渗漏,维生素C抑制黑色素沉积。避免高盐饮食引发眼睑水肿。
4、局部按摩用无名指从内眼角向外轻推至太阳穴,配合含咖啡因的眼部精华效果更佳。按摩能促进淋巴回流,缓解用眼过度导致的眼周浮肿。注意力度轻柔,每日早晚各1次,皮肤有破损或麦粒肿发作时应暂停。
5、使用眼霜选择含维生素K1、烟酰胺等成分的眼霜,如珀莱雅双抗小夜灯眼霜。色素型黑眼圈需坚持使用8周以上,涂抹时用指尖点压代替拉扯。过敏体质者应先做耳后测试,出现刺痛需停用。
学生群体改善黑眼圈需长期坚持综合调理,短期内避免使用遮瑕膏反复摩擦眼周。课间可做眼保健操缓解视疲劳,阅读时保持30厘米用眼距离。若伴随晨起眼睑水肿、视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到眼科排查肾性或过敏性病因。日常注意防晒,紫外线会加重色素沉着型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