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急性肠穿孔、近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妊娠期等情况时,通常不建议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评估患者耐受性及风险收益比。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可能无法耐受肠镜操作过程中的体位改变或镇静药物影响,检查中缺氧或血压波动的风险较高。凝血功能障碍或服用抗凝药物者存在肠黏膜损伤后出血难以控制的可能性,需提前调整用药方案。急性肠穿孔患者进行肠镜可能加重腹腔感染,需优先处理急腹症。近期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患者处于心血管事件高发期,应激性操作易诱发再发。妊娠期女性除非病情紧急,一般推迟检查以避免刺激子宫。
对于高风险人群,可考虑改用粪便潜血试验、CT结肠成像等无创检查初步筛查。必须行肠镜时,需在监护条件下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并备好急救措施。检查前应充分告知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存在上述禁忌证但确需肠镜检查者,建议在专科医师评估后选择合适时机,必要时住院监测下完成。日常应注意观察排便习惯变化,出现便血、持续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必须进行肠镜。
肠息肉未做病理检查可能与息肉体积较小、形态规则、内镜医生经验判断为良性有关。肠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取决于大小、形态、数量及内镜下特征,部分低风险息肉可暂不活检。
直径小于5毫米的广基息肉或表面光滑的带蒂息肉,在内镜下呈现典型良性特征时,医生可能根据临床经验直接切除而不送检。这类息肉通常生长缓慢,癌变概率极低,过度检查可能增加医疗成本与患者负担。内镜窄带成像或染色技术可辅助判断息肉性质,对无明显恶性特征的病灶可采取观察随访策略。患者若无家族史或肠道症状,定期复查肠镜比病理检查更具性价比。
部分特殊情况下未取病理可能存在医疗风险。直径超过10毫米的扁平息肉、表面糜烂出血的病灶或呈侧向发育型生长的病变,即使外观良性也应常规活检。炎症性肠病伴发的假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密集病灶需多点取样。若医生未按规范操作或设备无法进行精准评估,可能遗漏早期癌变。患者术后出现便血、腹痛等异常症状时,须补做病理明确诊断。
肠息肉患者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长期摄入红肉及加工食品。术后1年内需按医嘱复查肠镜,日常注意观察排便习惯变化,出现持续腹痛或体重下降及时就诊。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常规肠癌筛查,有家族史者需缩短检查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