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腹泻时可通过尿量减少、口渴加重、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精神萎靡等表现判断脱水。腹泻导致脱水主要与水分摄入不足、电解质丢失过多等因素有关,需根据脱水程度采取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等措施。
腹泻后尿量明显减少且尿液颜色深黄是早期脱水信号,伴随持续口干舌燥需警惕。此时胃肠黏膜因炎症反应分泌减少,肠道水分吸收功能减弱,大量液体经粪便排出。可服用口服补液盐散Ⅲ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若出现四肢皮肤捏起后回弹缓慢,提示中度脱水已影响皮下组织灌注。这类患者常伴有低钾引起的肌无力,需检测血电解质水平,必要时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
当发生眼球结膜干燥、婴幼儿囟门凹陷等体征时,表明脱水已累及细胞外液容量。重度脱水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等意识改变,与脑细胞脱水及钠离子代谢紊乱相关。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通过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快速扩容,同时排查霍乱弧菌等病原体感染。老年患者或慢性病患者腹泻时更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需密切监测血压及心率变化。
腹泻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面条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饮品加重渗透性腹泻。每次稀便后补充100-200毫升淡盐水,适当食用香蕉、土豆等富钾食物。若持续6小时无尿或出现抽搐等严重症状,须急诊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居家可备口服补液溶液预防脱水,但血便、高热或脱水体征加重时必须及时就诊。
成人腹泻水样便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补液盐、热敷腹部、服用止泻药物、补充益生菌等方式缓解。腹泻水样便可能与饮食不当、肠道感染、食物过敏、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腹泻期间应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白粥、软面条等,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可少量多次进食蒸苹果或煮熟的胡萝卜,其中果胶成分有助于吸附水分。暂时停止食用乳制品、辛辣食物及含咖啡因饮料。
2、口服补液盐使用口服补液盐散可预防脱水,每包需用温开水冲调后分次饮用。补液盐含有葡萄糖和电解质,能促进肠道水分吸收。若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时,每小时应补充200-300毫升补液盐溶液。
3、热敷腹部将热水袋裹毛巾后放置于脐周,温度保持在4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热敷能缓解肠痉挛引起的腹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注意避免烫伤皮肤,糖尿病患者及腹部皮肤感觉异常者慎用。
4、服用止泻药物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和水分形成保护膜,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能抑制肠蠕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使用前需排除细菌性腹泻,血便或发热时应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
5、补充益生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能竞争性抑制致病菌。与抗生素需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用热水送服。持续补充1-2周可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腹泻期间需观察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或脱水无改善,应立即就医。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种类,避免生冷食物,注意餐具消毒。日常加强手卫生,隔夜饭菜需彻底加热,冰箱食物生熟分开存放。适当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土豆等食物有助于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