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主要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三类。胆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可能引发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症状。
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主要由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析出形成,占胆结石的多数。这类结石多呈黄色或黄白色,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与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因素密切相关,长期胆汁淤积也可能促进其生成。患者可能出现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隐痛、腹胀等不适,严重时可诱发急性胆囊炎。
2、胆色素结石胆色素结石分为黑色素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亚型。黑色素结石多见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患者,由胆红素钙盐沉积形成;棕色结石则与胆道感染、寄生虫感染相关。胆色素结石通常体积较小且质地松脆,颜色呈深褐色或黑色。这类结石容易导致胆管梗阻,引发寒战高热、皮肤巩膜黄染等胆管炎症状。
3、混合性结石混合性结石含有胆固醇、胆色素及钙盐等多种成分,在胆结石中占比较高。其外观常呈层状结构,颜色因成分比例不同而呈现黄绿或棕褐色。这类结石的形成往往与反复胆囊炎症刺激有关,可能同时具备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的临床特征。混合性结石体积较大时可能引起胆囊壁溃疡甚至穿孔。
胆结石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建议每日适量运动促进胆汁排泄,肥胖者需逐步控制体重。出现持续性腹痛、皮肤发黄或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超声检查明确结石类型和位置后,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治疗方案。术后患者仍需注意低脂饮食并定期复查。
抑郁症主要可分为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季节性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精神病性抑郁症等类型。不同类型在症状表现、持续时间及治疗方式上存在差异,需由专业医生结合临床表现和评估工具进行诊断。
1、重性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抑郁症类型,核心症状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伴随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疲劳感、注意力下降等症状。可能与遗传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或应激事件有关。临床常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结合心理治疗。
2、持续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又称恶劣心境障碍,表现为持续两年以上的长期情绪低落,症状比重性抑郁障碍轻但更持久。患者常伴有自我评价过低、睡眠质量差等症状,发病与慢性压力、性格特征相关。治疗需长期坚持心理干预,必要时联合米氮平片或盐酸舍曲林分散片等药物。
3、季节性情感障碍季节性情感障碍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性,多见于冬季日照减少时,表现为嗜睡、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等非典型抑郁症状。发病与褪黑素分泌节律紊乱有关,光疗是首选治疗方法,也可配合安非他酮缓释片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
4、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需与单纯抑郁症严格区分,患者既往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史。抑郁期症状与重性抑郁障碍相似,但治疗需避免单独使用抗抑郁药,通常采用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缓释片等心境稳定剂联合喹硫平片等药物。
5、精神病性抑郁症精神病性抑郁症属于严重亚型,除典型抑郁症状外还存在妄想或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如罪恶妄想、虚无妄想。发病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异常有关,需联合奥氮平片等抗精神病药与抗抑郁药治疗,必要时需住院干预。
抑郁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如每天30分钟快走或瑜伽有助于改善情绪。饮食上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家属需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避免施加压力,及时陪同复诊调整治疗方案。所有药物均须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