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主要用于检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病变,常见适应症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镜检查能直观观察黏膜变化,同时可进行活检或治疗操作。
1、炎症诊断胃镜可直接识别食管炎、胃炎等炎症性病变。通过观察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特征,可判断炎症程度。慢性胃炎常见黏膜苍白或颗粒样改变,急性胃炎多表现为黏膜充血伴出血点。检查时可同步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2、溃疡评估胃镜能准确评估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位置、大小及分期。活动期溃疡可见圆形凹陷伴白苔,愈合期溃疡周围出现红晕。检查可鉴别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恶性溃疡边缘多呈堤坝状隆起。
3、肿瘤筛查胃镜是早期胃癌筛查的金标准,可发现微小病灶和平坦型病变。进展期胃癌表现为不规则隆起或溃疡,黏膜皱襞中断。检查中采用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可提高检出率,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内镜判断浸润深度。
4、出血定位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能快速明确出血部位。常见出血源包括溃疡基底血管裸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黏膜撕裂等。急诊胃镜可在出血24小时内实施,同时进行钛夹止血、注射止血等治疗。
5、异物处理胃镜可取出误吞的尖锐异物或滞留食物团块。对于硬币、义齿等钝性异物,使用异物钳或网篮取出。腐蚀性异物需评估黏膜损伤程度,合并穿孔时需紧急手术。儿童误吞纽扣电池等高风险异物需优先处理。
胃镜检查前需空腹6-8小时,高血压患者检查当日可少量饮水服药。术后2小时待咽喉麻醉消退后进食温凉流质,避免剧烈咳嗽以防出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提前评估出血风险,糖尿病患者检查日需调整胰岛素用量。定期胃镜复查有助于监测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
月经期间一般可以做胃镜,但存在经量过多或严重痛经时需暂缓检查。胃镜检查本身不受月经周期影响,主要考虑因素是患者耐受性和出血风险。
月经期女性凝血功能可能轻微波动,但常规胃镜检查不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胃镜操作仅涉及上消化道观察或活检,与子宫内膜无直接关联。检查前需告知医生月经情况,医生会评估血红蛋白水平及整体状态。多数医疗机构允许月经期患者按原计划接受检查,尤其针对急症或肿瘤筛查等必要情况。
部分女性经期伴随严重贫血或剧烈腹痛,可能影响检查配合度。大量使用卫生棉条者需提前取出,避免检查体位变动导致泄漏。对痛经敏感者可选择非经期检查,减少不适叠加风险。既往有经期晕厥史或出血性疾病患者应主动告知必要时调整检查时间。
检查前保持正常饮食禁忌,避免经期过度节食诱发低血糖。术后两小时禁食期间可使用暖水袋缓解腹痛,注意观察阴道出血与消化道出血的区别。建议选择月经量较少的第3-5天进行检查,携带卫生用品备用。检查后出现异常腹痛或头晕需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排除其他急腹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