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度酒精可以用于擦拭伤口,但不建议直接用于开放性伤口。75度酒精具有较强杀菌作用,但可能刺激伤口并延缓愈合。
75度酒精适用于完整皮肤表面的消毒,如注射前皮肤消毒或医疗器械消毒。其高浓度乙醇能迅速破坏细菌细胞膜,对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好杀灭效果。对于浅表小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可用棉签蘸取少量酒精由内向外环形擦拭,避免液体流入伤口内部。操作时需注意酒精挥发可能导致皮肤干燥,消毒后可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护。
开放性伤口应避免直接使用75度酒精。酒精接触暴露的神经末梢会产生剧烈刺痛感,可能损伤新生肉芽组织。酒精的蛋白质凝固作用可能形成保护膜,反而影响深层细菌清除。对于出血性伤口,酒精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止血时间。儿童、糖尿病患者或皮肤敏感者更易出现接触性皮炎等不良反应。
处理伤口建议优先选用生理盐水冲洗,配合碘伏等低刺激性消毒剂。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如出现红肿热痛、渗液增多等感染迹象,或伤口较深较大伴有异物残留,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清创处理。日常存放酒精需远离火源,避免儿童接触。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干预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的患者通常预后良好,但若进展至肝硬化则可能影响长期生存质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单纯性脂肪肝阶段,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运动和体重管理,多数患者肝脏脂肪沉积可逆,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阶段患者无须药物治疗,但需每6-12个月复查超声和肝功能,监测肝脏脂肪变程度及炎症指标变化。若合并胰岛素抵抗或代谢综合征,需同步控制血糖、血脂等代谢异常,避免病情进展。
当疾病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时,肝细胞出现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此时需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吡格列酮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奥贝胆酸胶囊调节胆汁酸代谢,维生素E软胶囊抗氧化治疗。此阶段患者需每3-6个月评估肝纤维化程度,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或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变化。约20-30%患者可能进展为显著肝纤维化,需警惕肝硬化风险。
若未有效控制,疾病可能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此时5年生存率显著下降。晚期患者需考虑肝移植评估,但移植后仍需严格管理代谢因素以防疾病复发。合并肝癌风险较普通人群增高,需每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筛查。
建议患者保持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每日有氧运动30分钟以上,将体重控制在BMI 18.5-23.9范围。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或保健品,限制含糖饮料和精制食品摄入。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复查肝功能及肝脏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