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有蛔虫感染可通过观察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主要依据包括反复腹痛伴食欲异常、肛门瘙痒或肉眼可见虫体排出、粪便虫卵检测阳性、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腹部超声显示肠道异常等。
1、反复腹痛伴食欲异常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可能引起脐周阵发性隐痛,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亢进或厌食。儿童可能出现异食癖,如啃咬指甲、泥土等。此类症状与虫体机械刺激肠壁及争夺营养有关,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
2、肛门瘙痒或肉眼可见虫体雌虫夜间在肛周产卵可导致剧烈瘙痒,儿童可能因抓挠引发局部皮炎。严重感染时粪便中可见白色条状成虫,长度约15-40厘米。发现虫体是确诊的直接证据,但轻度感染往往无此表现。
3、粪便虫卵检测阳性通过显微镜检查粪便标本发现蛔虫卵是金标准。需连续3天采集不同时段样本送检,因虫卵排出具有间歇性。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可提高检出率,未检出虫卵不能完全排除感染。
4、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幼虫移行期或重度感染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可能超过5%。该指标非特异性,需排除过敏、寄生虫等其他病因。免疫学检测如ELISA法检测蛔虫抗体可作为辅助诊断。
5、腹部超声显示肠道异常超声可能观察到肠管扩张或团块状虫体影像,尤其适用于胆道蛔虫症诊断。当虫体阻塞胆管时可见肝内胆管扩张,合并感染可出现胆囊壁增厚。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虫体位置。
预防蛔虫感染需加强饮食卫生,生食蔬菜水果前彻底清洗,肉类充分煮熟。儿童应定期修剪指甲避免虫卵残留,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流行地区可每半年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常用药物包括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出现不明原因消瘦、营养不良或慢性腹痛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寄生虫感染。
鼻甲肥大和鼻息肉可通过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症状特点进行区分。
鼻甲肥大通常由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或长期鼻部刺激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症状多呈双侧对称且随体位变化。鼻息肉则多见于慢性鼻窦炎或过敏体质者,典型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嗅觉丧失、鼻腔分泌物倒流,息肉多为灰白色半透明肿物,常单侧或双侧多发。鼻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鼻腔结构,鼻甲肥大可见下鼻甲黏膜充血肥厚,而鼻息肉呈现光滑柔软的新生物。CT检查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鼻息肉可能伴有鼻窦黏膜增厚或窦腔积液。
日常应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鼻腔清洁,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