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是指位于人体躯干中轴区域的深层与浅层肌肉群,主要包括腹直肌、腹横肌、多裂肌、膈肌、盆底肌以及竖脊肌等。
1、腹直肌腹直肌位于腹部前侧,起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呈纵向带状分布。该肌群主要功能是维持腹内压稳定,参与躯干前屈运动,并在咳嗽、排便等动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仰卧起坐等训练可增强其力量。
2、腹横肌腹横肌为腹部最深层的肌肉,纤维呈水平走向环绕腹腔。其收缩时可增加腹内压,形成天然护腰结构,对维持脊柱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平板支撑等静力性训练能有效激活该肌肉。
3、多裂肌多裂肌属于脊柱深层稳定肌群,分布于脊椎棘突与横突之间。主要功能是控制椎间关节微动,防止脊柱过度旋转或侧屈。慢性腰痛患者常出现该肌群萎缩,需通过鸟狗式等康复训练进行针对性强化。
4、膈肌膈肌作为主要呼吸肌,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除参与呼吸运动外,其与腹横肌协同收缩可形成腹内压,在搬运重物时提供力学支撑。腹式呼吸训练能改善膈肌功能。
5、竖脊肌竖脊肌群沿脊柱两侧纵行分布,包含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这些肌肉共同维持直立姿势,抵抗重力对脊柱的压缩。硬拉等复合动作可全面锻炼该肌群,但需注意避免代偿性发力。
强化核心肌群应遵循渐进原则,初期以静态收缩训练为主,逐步过渡到动态抗阻训练。训练时需保持正常呼吸节律,避免屏气导致血压骤升。建议每周进行3-4次针对性训练,每次20-30分钟,可结合瑜伽球、悬吊带等器械增加训练难度。日常需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久坐导致肌肉失衡,搬运重物时应先收紧核心再发力。如有脊柱疾病史,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心脏核磁检查通常用于诊断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心脏肿瘤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心脏核磁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情况,对复杂心脏疾病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1、心肌病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类型。心脏核磁可准确测量心室壁厚度、心室腔大小及心肌收缩功能,帮助鉴别病因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检查能发现心肌纤维化或脂肪浸润等特征性改变,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等症状,需结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综合判断。
2、心肌炎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引发,心脏核磁通过T2加权像显示心肌水肿,延迟强化序列可识别心肌坏死或纤维化。检查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患者常有心前区疼痛、发热或心律失常表现,需配合心肌酶谱等实验室检查。
3、冠心病冠心病患者通过心脏核磁评估心肌缺血范围和存活心肌量,指导血运重建治疗决策。负荷心脏核磁能检测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灌注缺损,延迟强化可明确心肌梗死灶位置及透壁程度。检查适用于无法接受冠脉造影或需要无创评估的患者。
4、心脏肿瘤心脏核磁能区分心脏原发肿瘤与转移瘤,明确肿瘤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结构关系。通过信号特征可初步判断肿瘤性质,如黏液瘤多呈分叶状,脂肪瘤呈高信号。检查对手术方案制定至关重要,患者可能出现栓塞症状或腔静脉梗阻表现。
5、先天性心脏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需心脏核磁评估心脏大血管解剖异常,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三维重建技术能立体显示心内分流和血管走行,弥补超声检查的局限性。检查适用于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儿童患者需在镇静状态下完成扫描。
心脏核磁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有起搏器或金属植入物者应提前告知医生。检查过程中需配合呼吸指令保持体位稳定,检查后无须特殊护理但应观察有无造影剂过敏反应。建议患者携带既往影像资料辅助对比,检查结果需由心血管专科医生结合临床综合解读。日常需控制血压、血脂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出现胸痛或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