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是指位于人体躯干中轴区域的深层与浅层肌肉群,主要包括腹直肌、腹横肌、多裂肌、膈肌、盆底肌以及竖脊肌等。
1、腹直肌腹直肌位于腹部前侧,起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呈纵向带状分布。该肌群主要功能是维持腹内压稳定,参与躯干前屈运动,并在咳嗽、排便等动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仰卧起坐等训练可增强其力量。
2、腹横肌腹横肌为腹部最深层的肌肉,纤维呈水平走向环绕腹腔。其收缩时可增加腹内压,形成天然护腰结构,对维持脊柱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平板支撑等静力性训练能有效激活该肌肉。
3、多裂肌多裂肌属于脊柱深层稳定肌群,分布于脊椎棘突与横突之间。主要功能是控制椎间关节微动,防止脊柱过度旋转或侧屈。慢性腰痛患者常出现该肌群萎缩,需通过鸟狗式等康复训练进行针对性强化。
4、膈肌膈肌作为主要呼吸肌,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除参与呼吸运动外,其与腹横肌协同收缩可形成腹内压,在搬运重物时提供力学支撑。腹式呼吸训练能改善膈肌功能。
5、竖脊肌竖脊肌群沿脊柱两侧纵行分布,包含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这些肌肉共同维持直立姿势,抵抗重力对脊柱的压缩。硬拉等复合动作可全面锻炼该肌群,但需注意避免代偿性发力。
强化核心肌群应遵循渐进原则,初期以静态收缩训练为主,逐步过渡到动态抗阻训练。训练时需保持正常呼吸节律,避免屏气导致血压骤升。建议每周进行3-4次针对性训练,每次20-30分钟,可结合瑜伽球、悬吊带等器械增加训练难度。日常需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久坐导致肌肉失衡,搬运重物时应先收紧核心再发力。如有脊柱疾病史,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脑核磁共振检查能查出脑梗死、脑肿瘤、脑炎、脑血管畸形、脑萎缩等问题。脑核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分辨率优势,可清晰显示脑组织结构异常,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1、脑梗死脑核磁共振可早期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能在发病后数分钟显示梗死灶。急性期表现为高信号影,慢性期可见软化灶形成。该检查对腔隙性梗死和小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优于CT,能明确梗死范围及周围水肿情况。
2、脑肿瘤通过T1加权、T2加权及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等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多模态核磁可区分肿瘤良恶性,灌注成像能评估肿瘤血供情况,对手术方案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3、脑炎病毒性脑炎在核磁上表现为颞叶、额叶异常信号影,伴脑膜强化。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见边缘系统受累,海马区异常信号具有特征性。核磁能评估炎症范围及脑实质损伤程度,对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脑炎有重要价值。
4、脑血管畸形核磁血管成像能无创检出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病变。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可显示畸形血管团及其供血动脉,相位对比法则能评估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增强扫描可提高检出率。
5、脑萎缩核磁能定量测量脑室扩大、脑沟增宽等萎缩征象,区分弥漫性脑萎缩与局部萎缩。海马体积测量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而小脑萎缩则提示遗传性共济失调可能。核磁随访可动态观察萎缩进展速度。
进行脑核磁共振检查前应去除身上金属物品,有心脏起搏器或幽闭恐惧症者需提前告知检查后无需特殊护理,但发现异常结果应及时就诊。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规律作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出现头痛、眩晕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完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