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主要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单纯性肥胖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继发性肥胖多由内分泌疾病或药物导致。
1、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最常见的肥胖类型,占肥胖人群的绝大多数。这类肥胖通常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有关,可能表现为均匀性脂肪堆积。患者往往有家族肥胖史,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是主要诱因。单纯性肥胖可能伴随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问题,但无明确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异常。改善需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奥利司他胶囊等药物辅助治疗。
2、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由特定病因引起,库欣综合征是典型代表,其特征性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伴满月脸、水牛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率下降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多伴有怕冷、乏力等症状。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肥胖常伴随月经紊乱、多毛等表现。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片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如库欣综合征可能需要使用甲吡酮片控制皮质醇分泌。
3、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以腹部脂肪堆积为主要特征,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可诊断。这种肥胖类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中心型肥胖患者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表现。除生活方式干预外,可能需要使用利拉鲁肽注射液等药物改善代谢异常。
4、周围型肥胖周围型肥胖表现为脂肪主要分布于臀部和大腿,常见于女性。虽然外观上不如中心型肥胖危害明显,但长期严重的周围型肥胖仍可能导致骨关节负荷增加。这类肥胖通常与雌激素水平有关,更年期后脂肪分布可能向中心型转变。治疗以有氧运动结合饮食管理为主,严重者可考虑脂肪抽吸术等美容性治疗。
5、药物性肥胖药物性肥胖属于继发性肥胖的特殊亚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长期使用可能通过促进食欲和脂肪重新分布导致肥胖。某些抗抑郁药如米氮平片也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处理这类肥胖需评估用药必要性,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加强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
肥胖症的管理需要综合评估类型和并发症情况,建议定期监测体重、腰围、血压和血糖等指标。饮食上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睡眠不足和压力可能加重肥胖,需保持规律作息和心理调节。出现不明原因体重增加或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继发性因素。
肥胖症与糖尿病、高血压存在明确关联。肥胖症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脂肪代谢异常等机制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概率。
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组织过度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增多,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这些物质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肌肉、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迫使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长期超负荷工作可能导致胰岛功能衰竭,最终发展为2型糖尿病。同时,高胰岛素血症会促进肾脏钠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共同推高血压水平。
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脂联素等激素失衡也是重要诱因。肥胖者常出现瘦素抵抗,下丘脑饱食信号失灵,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脂肪组织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在局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直接引起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促进高血压形成。肥胖相关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通过间歇性低氧和交感神经兴奋,加剧血压波动和糖代谢异常。
建议肥胖症患者通过科学减重降低并发症风险。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增加肌肉量。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比例。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和腰围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干预代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