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暑的症状主要有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干燥、烦躁不安、头痛头晕、意识模糊等。中暑是儿童在高温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的急性热损伤,需及时识别和处理。
1、体温升高小儿中暑时核心体温可能快速超过38摄氏度,严重时可达到40摄氏度以上。体温升高是中暑最典型的症状,与散热功能障碍有关。患儿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触摸皮肤有灼热感。此时需立即将患儿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用温水擦拭身体降温。
2、皮肤发红干燥中暑患儿常见皮肤发红发热且干燥无汗,这是汗腺功能衰竭的表现。初期可能伴有大量出汗,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汗闭现象。检查时可发现患儿皮肤温度明显升高,弹性下降。需要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应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同时补充适量淡盐水。
3、烦躁不安患儿可能出现异常哭闹、易激惹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与脑细胞对高温敏感有关。部分患儿会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高温导致脑血流改变和脑水肿可能引起这些症状。应将患儿置于安静环境,避免强光刺激,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
4、头痛头晕中暑患儿常主诉头痛或表现出行走不稳、拒绝站立等头晕症状。这与高温引起的脑血管扩张和脑供血不足有关。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前庭系统症状。处理时应让患儿平卧,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5、意识模糊严重中暑患儿可能出现嗜睡、谵妄、抽搐甚至昏迷等意识障碍,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这是热射病的典型表现,需立即就医。在等待医疗救助时,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使用镇静药物。
预防小儿中暑需注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着透气衣物,保证充足饮水。家长应学会识别早期症状,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对于出现意识改变、持续高热或抽搐的患儿,必须立即送医治疗。日常应教育儿童识别自身不适,在炎热环境中定时休息补水,避免将儿童单独留在密闭车厢等高温环境。
中暑头疼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口服补液盐、使用解热镇痛药、静脉补液等方式治疗。中暑头疼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体液丢失过多等因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保持平卧姿势抬高下肢。环境温度降低有助于缓解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同时减少持续热损伤风险。若在户外可寻找树荫或空调场所,室内需关闭热源并加强空气流通。
2、快速降温用冷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或用冰袋隔毛巾冷敷额头。水温建议控制在20-25摄氏度,避免过冷刺激导致寒战。可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使核心体温在30分钟内降至38.5摄氏度以下。降温过程中需监测患者意识状态。
3、口服补液盐清醒患者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溶液,如口服补液盐散Ⅲ。每15-20分钟补充200-3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冰水刺激胃肠。补液能纠正脱水状态,改善脑部血流灌注不足引发的头痛,同时补充随汗液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
4、使用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头痛症状,但需确保患者无肝肾功能异常。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药物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物理降温。用药后需观察是否出现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5、静脉补液出现意识模糊或持续呕吐的重症患者需立即就医,通过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快速扩容。静脉补液能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预防热射病导致的多器官衰竭。医疗机构可能同步进行血液净化、气管插管等高级生命支持。
预防中暑头疼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适量增加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长期户外工作者应每2小时休息15分钟,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立即停止作业。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及服用利尿剂者更需注意防暑,家中可备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抽搐、昏迷时须紧急送医。